反課綱抗爭還在頂點的時候,我不敢寫這篇文章,怕模糊了焦點。不過既然現在學生退場了,就讓我來講個小故事吧。
我還在臺灣的時候,聽過一個水電師傅的故事。
這個水電師傅,滿有頭腦的,帶著他的團隊,打入了當地的豪宅市場。
這些豪宅大樓,每戶都動輒百坪,好幾個衛浴總是有的。這些衛浴設施,還有其他零零總總的水電問題,總是要有人處理。而這位水電師傅,就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自己的水電行,變成了專門服務這些豪宅的水電公司。
蓋豪宅的建設公司,在一個地方,通常不會只蓋一個社區。這些社區,彼此總是會有一些連結,譬如同樣的老客戶,可能會在不同的社區,都投資房子;也可能是他們一開始都用一樣的保全。總之,透過這養千絲萬縷的關係,水電師傅在打入其中一個社區之後,也慢慢的讓其他社區的大門,向他敞開了。
我想做豪宅社區,可能真的利潤不錯吧。幾年以後,水電師傅買了一台保時捷。在某次酒酣耳熱之際,水點師傅向朋友脫口而出,說他這幾年專做這些豪宅社區,就賺了這台保時捷。
不管在哪個行業,買得起保時捷,大概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所以,我猜水電師傅在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充滿驕傲的吧。
後來這句話,不知怎麼的,在這些豪宅社區間傳了開來。然後,水電師傅就被這些社區換掉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的很驚訝,所以就多問了幾句。是他水電修得不好嗎?還是別人提出了比他更有競爭力的服務?或著別人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同樣品質的服務?
結果什麼都沒問出來。
「修水電的,光賺我們的錢,就賺了一台保時捷。」
告訴我的人,就是這樣說的。沒有其他多餘的解釋,好像這句話,就足以代表一切。
「一個修水電的,憑什麼賺我們的錢,賺到一台保時捷呢?」在我耳裡這句話聽起來是這樣的。
然後我看到了豪宅社區裡,賣房子的、賣手錶的、賣電路板的、賣汽車的、賣音響的、賣皮革的,裡頭有開賓利的、開奧斯頓馬丁的、開法拉利的、開藍寶堅尼的、開麥拉倫的,當然也有好多台保時捷。
為什麼,這些人可以開名車,但一個修水電的,就不行呢?
到底,我們的社會,是怎麼看待修水電的人?
記得在林冠華生前,最後一次上節目的時候,他上的是新聞挖挖哇。當時他提到,在學校老師和校長,到家裡「關切」他反課綱的行為後,他和他父母親吵了一架。
他父母說:「人家建中生反完課綱,明年是唸臺大法律,你呢?」
林冠華當時很不以為然的說:「你這不是菁英主義嗎?」
對於這一段話,我一直印象很深,也一直不由得,會想起這個水電師傅的故事。
不過我想說,勇敢又犀利的林冠華,這次你說錯了。這並不是菁英主義的錯,因為這根本不是菁英主義,而是「只有把書唸好才能當菁英主義」。
我時常在想,修水電的、搞反課綱的,和想學廚藝的,要把這些事情做好,其實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像我,出來國外這麼久了,還是連餐飯都煮不好。水電不會修,所以都住宿舍,什麼東西壞了,就打電話請管理員解決。搞反課綱更是了,要我在生氣的時候,有條不紊的論述、喊話,我想我根本就做不到。
別的不說,林冠華生前,在鄭捷事件發生後,去捷運站給大家免費的擁抱。光是這件事,我就不覺得是件容易的事,至少我身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到這個主意。而且說真的,要我去擁抱陌生人,我還真的辦不到。
這些都是跟讀書沒什麼關係的技能,可是都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辦到的事。對我來說,這些事情如果能做得很好,都可以算是「菁英」。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臺灣的問題,在於菁英主義。問題真正的根源,是在於我們對於菁英的想像,極度貧乏,以為只有一路成績優異,建中臺大,最好還是臺大第一志願,才能夠算是精英。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覺得不會唸書,做黑手的水電工,不配賺台保時捷,好像也就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我們以為,唸書是成為菁英的唯一管道,所以只要孩子書唸不好,就沒辦法成為菁英,因此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失望,也失去了看見他們其他優點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永遠只有好好用功唸書,當個成績優異的小孩。即使父母自己也不是名校畢業,仍舊在各行各業做得出類拔萃,他們依舊是著魔般的,認為自己的小孩得好好唸書,未來才有出路。
而當這個期望,與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不符的時候,衝突自然就產生了。
這個衝突,在太多太多的臺灣家庭發生過。有些家庭,走過了這樣的衝突,不留一絲傷疤。可是也有一些,走過去之後,低頭一看,身上滿是蝕骨的傷痕,痛得不願想起,只能用時間慢慢療癒。更有一些,傷得太重,根本來不及痊癒,就這樣被遺留在過去了。
林冠華燃燒了他的生命,要讓輿論沸騰。悲劇發生之後,他的母親,一行一行令人鼻酸的文字,說到他對小孩的誤解,和傳統家庭與前衛小孩的衝突。但最讓我感到難過的,還是他母親文中寫道,自己對於小孩的狹隘期望,壓得小孩找不到自己,讓小孩覺得挫折萬分的那種後悔。
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挫折。
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走得過來。
我一個至交好友,和林冠華一樣,早早選擇離開了人世。他留給了我們一封信,裡頭滿滿的,都是沒辦法達成這個社會對他的期待的那種無力與悔恨。
我自己和另外幾個朋友,也經歷過這樣的挫折。我們四個人當中,三個挺過來了,但是一個沒有。那一個的失去,讓人心碎,也讓人憤怒。梁靜茹有一首歌,叫做會呼吸的痛。我想到我那個朋友的時候,實實在在體驗到的,就是這樣會呼吸的痛。
我大概是幾個朋友裡面,最膽小,也最懶惰的一個。所以我回來讀書了,因為這條路,太輕鬆,也太簡單。反正不與唯有讀書高的主流相違背,當個期望裡的菁英,遇到的阻力,就會小很多。受到的質問少了,自由多了,別人也不太會管你在幹什麼。
但是我依然記得當初的那種挫折。仍然記得,在臺灣這種價值單一的社會,當你決定不讀書,要走別條路的時候,會遇到的,排山倒海而來的阻力。
我還記得,當初要從臺大休學的時候,遇到的阻力有多大。不過就是個臺大,那間我和朋友還在唸的時候,常常在嫌他這裡爛那裡爛的學校,不唸了,有這麼讓人不能接受嗎?
事實上,從臺大休學以後,我的生活,也沒什麼改變。唯一比較明顯的變化,大概就是以前當大家在嫌臺大的時候,最後都會用一句話收尾:「不爽不要唸」。
現在,沒人敢對我嗆這句了,因為林北是說到做到的真男人。
是的,我最後回到了唸書這條路上,我從學校休學,跑出國唸了碩士,現在唸了博士。
可是我並沒有忘記國中的時候不唸書,家裡源源不絕的衝突。我沒有忘記高中不唸書,連學校都不想去的時候,遇到的那些困難與阻礙。當年,我讀了侯文詠的『危險心靈』,覺得真是太臺肯了,完全講出了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
我把心得告訴大人,得到的回應是:「人家是臺大醫科的,所以說話有人聽。」
不讀書、成績不好的小孩沒價值。
修水電的,不配賺到保時捷。
沒有傲人學歷,講話不能擲地有聲;即使論述鞭辟入里,也猶如放屁。
這些我都記得。
現在我唸得比較好了,我大可以大聲宣告:「起手式是要戰學歷是吧?那現在該輪到我來頤指氣使了。」
可是我不要。因為我還記得,當初那些日子有多難過。我還記得,因為社會狹隘的期待,而失去摯友,有多麼痛苦。
我還記得離開唸書這條路,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那種阻力好大好大的,要對抗,好難好難的。所以那些能夠堅定走在自己所選的那條道路上的人,都必須很勇敢才行。
但卻不是人人都那麼勇敢。
我知道一定還有很多人,像我們以前那樣在掙扎。也許有些人,像是我摯友,或著像是林冠華那樣,還在父母與社會的期待中間掙扎,命懸一線。
所以我時不時的,會寫寫以前翹課的故事,寫寫以前的荒唐事,寫寫當我還是那個沒辦法達成期望的小孩時,遇到的挫折。我寫了很多髒話,寫了很多,大概大人們很難接受的叛逆和反抗。
有時候也會被反應,說我教壞嬰仔大小,罵髒話很沒水準,讓大人們看了很不舒服。
但我想表達的,並不是表面的那些反叛,和對體制滿滿的憤怒。而是希望讓那些正在走自己的路,卻走得很掙扎、覺得很挫折,不知道自己夠不夠勇敢,能夠繼續走下去的人,讓他們知道,有人跟他們一樣、讓他們得到一點鼓勵。是希望以後我身邊的朋友,變成了父母,會懂得放開手,讓小孩有自己的人生。
我想說的,只是當你對自己的期待,與社會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相衝突時;當你想走的道路和社會唯一認可的道路相衝突時,雖然你會受到很多挫折、會很辛苦,但只要撐下去,有一天你會做出成績的;會用實力被社會認可的。在做自己與被社會接納之間,你一定會找到一條路的,只是你得很努力、很勇敢的撐下去。
我想做的,只是讓碰巧看到我文章的人知道,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是這樣的。還有好多人也是。有問題的,不是達不到父母要求的你,而是這個不夠多元,也不夠寬容的社會。
我想說的,是我沒辦法隻手改變這個社會,這種只瞧得起會讀書的人的想法,讓每個人都可以開開心心的,遵循對自己的期望去發展。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世界上還有好多人,也處在這樣的情境,他們也在掙扎,可是他們並沒有放棄,只要不要放棄,就一定還有希望。
這些話也許對大人不中聽,但可能對小孩子卻是很重要的。
那些覺得我的話不中聽的父母們,到底我們還要經歷多少,像林冠華一樣的悲劇,我們才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珍寶,只是發光的面向不同。
我們還要多少孩子,用生命抗議,才會願意不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讓孩子依循興趣,培養出對自己的期待?
到底還要多少生命,我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說:「放手吧,就讓孩子自己去闖」?
還要多少生命,我們才會停止阻止孩子,在他們還有那一口氣的時候,放手去做那些他們覺得對得起自己、能夠真正揮灑他們生命的事?
轉自facebook:
CY Yang
我還在臺灣的時候,聽過一個水電師傅的故事。
這個水電師傅,滿有頭腦的,帶著他的團隊,打入了當地的豪宅市場。
這些豪宅大樓,每戶都動輒百坪,好幾個衛浴總是有的。這些衛浴設施,還有其他零零總總的水電問題,總是要有人處理。而這位水電師傅,就抓住了這個機會,讓自己的水電行,變成了專門服務這些豪宅的水電公司。
蓋豪宅的建設公司,在一個地方,通常不會只蓋一個社區。這些社區,彼此總是會有一些連結,譬如同樣的老客戶,可能會在不同的社區,都投資房子;也可能是他們一開始都用一樣的保全。總之,透過這養千絲萬縷的關係,水電師傅在打入其中一個社區之後,也慢慢的讓其他社區的大門,向他敞開了。
我想做豪宅社區,可能真的利潤不錯吧。幾年以後,水電師傅買了一台保時捷。在某次酒酣耳熱之際,水點師傅向朋友脫口而出,說他這幾年專做這些豪宅社區,就賺了這台保時捷。
不管在哪個行業,買得起保時捷,大概都不是太容易的事。所以,我猜水電師傅在說這話的時候,應該是充滿驕傲的吧。
後來這句話,不知怎麼的,在這些豪宅社區間傳了開來。然後,水電師傅就被這些社區換掉了。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真的很驚訝,所以就多問了幾句。是他水電修得不好嗎?還是別人提出了比他更有競爭力的服務?或著別人可以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同樣品質的服務?
結果什麼都沒問出來。
「修水電的,光賺我們的錢,就賺了一台保時捷。」
告訴我的人,就是這樣說的。沒有其他多餘的解釋,好像這句話,就足以代表一切。
「一個修水電的,憑什麼賺我們的錢,賺到一台保時捷呢?」在我耳裡這句話聽起來是這樣的。
然後我看到了豪宅社區裡,賣房子的、賣手錶的、賣電路板的、賣汽車的、賣音響的、賣皮革的,裡頭有開賓利的、開奧斯頓馬丁的、開法拉利的、開藍寶堅尼的、開麥拉倫的,當然也有好多台保時捷。
為什麼,這些人可以開名車,但一個修水電的,就不行呢?
到底,我們的社會,是怎麼看待修水電的人?
記得在林冠華生前,最後一次上節目的時候,他上的是新聞挖挖哇。當時他提到,在學校老師和校長,到家裡「關切」他反課綱的行為後,他和他父母親吵了一架。
他父母說:「人家建中生反完課綱,明年是唸臺大法律,你呢?」
林冠華當時很不以為然的說:「你這不是菁英主義嗎?」
對於這一段話,我一直印象很深,也一直不由得,會想起這個水電師傅的故事。
不過我想說,勇敢又犀利的林冠華,這次你說錯了。這並不是菁英主義的錯,因為這根本不是菁英主義,而是「只有把書唸好才能當菁英主義」。
我時常在想,修水電的、搞反課綱的,和想學廚藝的,要把這些事情做好,其實都是很困難的事情。像我,出來國外這麼久了,還是連餐飯都煮不好。水電不會修,所以都住宿舍,什麼東西壞了,就打電話請管理員解決。搞反課綱更是了,要我在生氣的時候,有條不紊的論述、喊話,我想我根本就做不到。
別的不說,林冠華生前,在鄭捷事件發生後,去捷運站給大家免費的擁抱。光是這件事,我就不覺得是件容易的事,至少我身邊,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到這個主意。而且說真的,要我去擁抱陌生人,我還真的辦不到。
這些都是跟讀書沒什麼關係的技能,可是都不是簡簡單單就可以辦到的事。對我來說,這些事情如果能做得很好,都可以算是「菁英」。
所以我從來不認為,臺灣的問題,在於菁英主義。問題真正的根源,是在於我們對於菁英的想像,極度貧乏,以為只有一路成績優異,建中臺大,最好還是臺大第一志願,才能夠算是精英。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覺得不會唸書,做黑手的水電工,不配賺台保時捷,好像也就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我們以為,唸書是成為菁英的唯一管道,所以只要孩子書唸不好,就沒辦法成為菁英,因此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失望,也失去了看見他們其他優點的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永遠只有好好用功唸書,當個成績優異的小孩。即使父母自己也不是名校畢業,仍舊在各行各業做得出類拔萃,他們依舊是著魔般的,認為自己的小孩得好好唸書,未來才有出路。
而當這個期望,與孩子對自己的期望不符的時候,衝突自然就產生了。
這個衝突,在太多太多的臺灣家庭發生過。有些家庭,走過了這樣的衝突,不留一絲傷疤。可是也有一些,走過去之後,低頭一看,身上滿是蝕骨的傷痕,痛得不願想起,只能用時間慢慢療癒。更有一些,傷得太重,根本來不及痊癒,就這樣被遺留在過去了。
林冠華燃燒了他的生命,要讓輿論沸騰。悲劇發生之後,他的母親,一行一行令人鼻酸的文字,說到他對小孩的誤解,和傳統家庭與前衛小孩的衝突。但最讓我感到難過的,還是他母親文中寫道,自己對於小孩的狹隘期望,壓得小孩找不到自己,讓小孩覺得挫折萬分的那種後悔。
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挫折。
但真的不是每個人,都走得過來。
我一個至交好友,和林冠華一樣,早早選擇離開了人世。他留給了我們一封信,裡頭滿滿的,都是沒辦法達成這個社會對他的期待的那種無力與悔恨。
我自己和另外幾個朋友,也經歷過這樣的挫折。我們四個人當中,三個挺過來了,但是一個沒有。那一個的失去,讓人心碎,也讓人憤怒。梁靜茹有一首歌,叫做會呼吸的痛。我想到我那個朋友的時候,實實在在體驗到的,就是這樣會呼吸的痛。
我大概是幾個朋友裡面,最膽小,也最懶惰的一個。所以我回來讀書了,因為這條路,太輕鬆,也太簡單。反正不與唯有讀書高的主流相違背,當個期望裡的菁英,遇到的阻力,就會小很多。受到的質問少了,自由多了,別人也不太會管你在幹什麼。
但是我依然記得當初的那種挫折。仍然記得,在臺灣這種價值單一的社會,當你決定不讀書,要走別條路的時候,會遇到的,排山倒海而來的阻力。
我還記得,當初要從臺大休學的時候,遇到的阻力有多大。不過就是個臺大,那間我和朋友還在唸的時候,常常在嫌他這裡爛那裡爛的學校,不唸了,有這麼讓人不能接受嗎?
事實上,從臺大休學以後,我的生活,也沒什麼改變。唯一比較明顯的變化,大概就是以前當大家在嫌臺大的時候,最後都會用一句話收尾:「不爽不要唸」。
現在,沒人敢對我嗆這句了,因為林北是說到做到的真男人。
是的,我最後回到了唸書這條路上,我從學校休學,跑出國唸了碩士,現在唸了博士。
可是我並沒有忘記國中的時候不唸書,家裡源源不絕的衝突。我沒有忘記高中不唸書,連學校都不想去的時候,遇到的那些困難與阻礙。當年,我讀了侯文詠的『危險心靈』,覺得真是太臺肯了,完全講出了我對學校教育的不滿。
我把心得告訴大人,得到的回應是:「人家是臺大醫科的,所以說話有人聽。」
不讀書、成績不好的小孩沒價值。
修水電的,不配賺到保時捷。
沒有傲人學歷,講話不能擲地有聲;即使論述鞭辟入里,也猶如放屁。
這些我都記得。
現在我唸得比較好了,我大可以大聲宣告:「起手式是要戰學歷是吧?那現在該輪到我來頤指氣使了。」
可是我不要。因為我還記得,當初那些日子有多難過。我還記得,因為社會狹隘的期待,而失去摯友,有多麼痛苦。
我還記得離開唸書這條路,走上自己想走的道路,那種阻力好大好大的,要對抗,好難好難的。所以那些能夠堅定走在自己所選的那條道路上的人,都必須很勇敢才行。
但卻不是人人都那麼勇敢。
我知道一定還有很多人,像我們以前那樣在掙扎。也許有些人,像是我摯友,或著像是林冠華那樣,還在父母與社會的期待中間掙扎,命懸一線。
所以我時不時的,會寫寫以前翹課的故事,寫寫以前的荒唐事,寫寫當我還是那個沒辦法達成期望的小孩時,遇到的挫折。我寫了很多髒話,寫了很多,大概大人們很難接受的叛逆和反抗。
有時候也會被反應,說我教壞嬰仔大小,罵髒話很沒水準,讓大人們看了很不舒服。
但我想表達的,並不是表面的那些反叛,和對體制滿滿的憤怒。而是希望讓那些正在走自己的路,卻走得很掙扎、覺得很挫折,不知道自己夠不夠勇敢,能夠繼續走下去的人,讓他們知道,有人跟他們一樣、讓他們得到一點鼓勵。是希望以後我身邊的朋友,變成了父母,會懂得放開手,讓小孩有自己的人生。
我想說的,只是當你對自己的期待,與社會的期待、父母的期待相衝突時;當你想走的道路和社會唯一認可的道路相衝突時,雖然你會受到很多挫折、會很辛苦,但只要撐下去,有一天你會做出成績的;會用實力被社會認可的。在做自己與被社會接納之間,你一定會找到一條路的,只是你得很努力、很勇敢的撐下去。
我想做的,只是讓碰巧看到我文章的人知道,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是這樣的。還有好多人也是。有問題的,不是達不到父母要求的你,而是這個不夠多元,也不夠寬容的社會。
我想說的,是我沒辦法隻手改變這個社會,這種只瞧得起會讀書的人的想法,讓每個人都可以開開心心的,遵循對自己的期望去發展。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這世界上還有好多人,也處在這樣的情境,他們也在掙扎,可是他們並沒有放棄,只要不要放棄,就一定還有希望。
這些話也許對大人不中聽,但可能對小孩子卻是很重要的。
那些覺得我的話不中聽的父母們,到底我們還要經歷多少,像林冠華一樣的悲劇,我們才知道,每個人都是不同的。每個孩子,都是珍寶,只是發光的面向不同。
我們還要多少孩子,用生命抗議,才會願意不再把自己的期待,強加到孩子身上,而是讓孩子依循興趣,培養出對自己的期待?
到底還要多少生命,我們才會心甘情願的說:「放手吧,就讓孩子自己去闖」?
還要多少生命,我們才會停止阻止孩子,在他們還有那一口氣的時候,放手去做那些他們覺得對得起自己、能夠真正揮灑他們生命的事?
轉自facebook:
CY Ya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