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4日 星期三

【洛杉磯傳真】 希拉蕊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三)

2015-06-24

◎王丹

要了解希拉蕊,就一定要看看她2014年6月出版的回憶錄《抉擇》,城邦集團下屬的商業周刊出版公司第一時間就出版了中文版。或許有人會說,政治人物的回憶錄,在可信度上大有問題。這個質疑當然有道理,我本人就覺得政治人物早就準備好的回憶錄和日記,難免會有自己的種種考量和顧慮,因此參考一下就好。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有錯誤的記憶,甚至是故意錯誤的記憶,其實對於歷史研究來說,自有其價值,就像波利特所說:「『不真實』的陳述仍然是心理上的『真實』,並且這些以前的『謬誤』有時比實際準確的描述揭示出更多的東西……口頭資料的重要性經常並不基於它對事實的依附,而是基於它與事實的分歧。」《華盛頓郵報》的專欄作家安娜.艾普爾鮑曼在看了希拉蕊的《抉擇》之後,曾經有感而發:「如果你像我最開始的時候一樣,想要通過迅速翻閱此書而尋找希拉蕊對於某個人物或者事件的看法,你會失望的。如果你想從中讀到某種宏大策略,你也會失望的。但是,如果抱著看看做為候選人的希拉蕊將如何在未來兩年中為自己打造形象的想法來讀,這本書就變得非常有趣了。」

這個評論十分犀利,也正是我的讀後感受。考慮到希拉蕊的「未來形象」會直接決定著美國的政策(如果她當選的話),那麼,從這本書看看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很有價值了。老實說,當我讀這本回憶錄的時候,我甚至抱著更功利的態度面對這本書,比如我會特別圈出其中她提到的一些人,哪些是她的幕僚,哪些幕僚在哪個領域給他提供意見。畢竟,未來的美國總統的決策團隊,說不定就在這些人中。

還是回到《抉擇》這本書吧。首先我要說,希拉蕊應當算是一個會標榜「正義」這個價值的人;我的意思是說,就算她知道政治上會有很多的妥協,但是「人權」,「正義」這樣的普世價值,已經成為她的政治基因。從總統候選人到總統當選人,當然會有一些政策上的轉彎,但是對美國總統這樣的舉世矚目的政治家來說,轉彎不可能太大,這對他們本人或許是棘手的事,但是對人民是幸事。

按照希拉蕊自己的說法,她和柯林頓都是「社會正義草根運動出身的律師」,她有在兒童保護方面的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經歷,也曾經協助過德州西裔選民登記,還擔任過法律援助律師,專門替窮人辯護,這樣的成長經驗和背景決定了她的政治立場的自由派取向,是不容易完全改變的。

眾所周知,希拉蕊擔任歐巴馬政府的國務卿之後,提出的最著名的國際外交理論就是「巧實力」。其實所謂「巧實力」,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保護人權,推動全球公民社會建設為基礎進行的思考。希拉蕊並沒有像有些政客那樣,把人權問題當做是一時的選舉策略或者是個人形象的經營方向,她對人權等普世價值的重視可以從這段描述中看出:「我們必須善用社群媒體,協助決定能源輸送路線,限制碳排放,鼓勵弱勢群體參與政治,支持普世人權,並捍衛普遍的經濟規則」,在她看來,這不僅僅是外交上的問題,這也是美國的立國之本,「我們做這些事情的能力,是衡量國力強弱的重要指標。」無論是她做為第一夫人的時候在北京世婦會上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抨擊,還是國務卿任內對中東茉莉花革命的大力支持來看,她不僅是這麼說,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顯然,希拉蕊是一個有意願運用手中的權力,去推動全球範圍人權進步的人。經歷幾十年的政治風雨,在她身上,理想性質的東西也許所剩不多,但是並未消耗殆盡。●





引用網址如下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89194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