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啟迷聖言

啟迷聖言 第五輯

天真法語 -
作者 楊緒東醫師   
2013-07-07
彰化八卦山天真堂時期(公元1979年~1981年)
此為楊緒東醫師早期的天人交通筆錄
著作者:楊緒東醫師

啟迷聖言第五輯掃描檔
啟迷聖言 第五輯
 
一世勸人行於口,百世化人修以書。
印贈修功樂善居,天真勸世感心舒。
 
西天無名佛 降
 
人心新潮亂道統,業業相因法輪緜。
西方庚辛金氣靈,正理劃開五教門。
 
天地生人,五教始行,未有天地,何來旨明,儒、釋、道、回、耶,各恰其分,應化世間,其本意乃是為了教導紅塵眾生,明理端正、合乎倫常、行為舉止能夠順乎天地本性,行人道而安百姓,然而眾生迷淪,各教聖人,惟恐大道湮滅,不能傳之後人,故依當時社會現狀、地理人文、各制定經典,以便後世遵循,要眾生依經典修行,可是流傳至今,各教經義漸不合乎現實社會狀態,加上各執事不求其原理,但知死解精義,強予附會解說,產生執相,把普渡眾生的教門法寶,變成宗教修行道障,觀現在社會上,宗教派別又多又亂,不知如何才是真正修道正路,故天降啟迷聖言,以為世人修持明針,眾修不可等閒疏忽,應謹心參悟,自然見得歸途,通達無礙!
 
己未年十一月十五日
 
 
西天無名佛 降
 
五教同源倡一理,各派自限戰事起。
神佛無罪人意虧,卻教正理化成堆。
 
問:請示恩師;若是一個皈依三寶的佛徒;對於一般民間信仰的神祗,是否須要禮拜呢?
 
無名佛:對於皈依三寶的佛教徒,他便是以佛陀為師,效佛陀之大悲心,自我心 戒,奉獻布施,日常生活不離十善行持,時常思想「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總是不可須臾離開慈悲之心,其中意義五教同理,自無偏大偏小之心。
而對民間所信仰的許多道教神明,或是先賢偉人之廟宇,有如岳王廟、關帝廟、孔子廟… … 等等,自然沒有輕慢之心,敬神如神在,靈之所在無形無相,木偶金身引像追懷,合情合理,心即神,神即心,心即佛,佛即心,神佛與心不二,對像禮拜當然爾。
況且佛陀之對於所謂外道是用心良苦,以各種方法去開導他們,就是為了救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性靈,亦可以捨命布施,道教本來就是中土的光輝,只是現代人好求靈通小道,才會變得正邪不分,正法難存。
現在是宗教發達的時代,也是末法正邪鳴爭的時期,不管佛教徒也好、道教徒也好、回教、天主教、基督教… … 等等一切教門,不必再是是非非,各圖其說,鸞堂興起,應天氣數,為了是綜合各教,正鸞通靈,以「明理」作為修行的原則,文字由淺近之言,道出日常生活中的無形大道,教大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其目的在於勸化人心、整肅人倫,而達到宗教緣起的最大目標。

 
佛教徒也不必因為信了佛便排斥道教,應該是「明理修心」,心中有個「主宰」,則戒不為戒,法不為法,末法時期,「人變」勝於「神變」,「人通」勝「神通」,真正的修行者,只要認清正理,便不怕邪說邪教啦!現在有很多的人,信了教,又聽某大師某某大德或是宣講師,說什麼書不可看、什麼教是一貫道,又說道教的神都是未成正果的,不必祭拜,自劃自限,其中是非戒律,有形無形,把好好的修行環境,變得又狹又小,動彈不得。
上蒼有見於此,故倡鸞文,五教共和,歡迎各教門之信眾,用鸞訓來教化,使修行的領域延申無際,又用簡單的道理宣揚無形的大道,亦乃仟萬法門中的示現也。                                           一個人若破除教門的觀念,則何神不可拜,何處不渡眾,乃是因為他已經了解大道的原理,「心佛不分,神心合一」了。
本來五大宗教是為了教人,現在因為信教卻把人分為五種,然後又因為教派的關係,又細分為許許多多小集團,令信教的人不知如何適從,所以說來說去,還是信「自己」,人人皆有佛性,效先賢行為,讀神聖之訓,摸摸自己的良心,憑良知做事,由家庭做起,比較穩當!是不是?
 
八卦山岳元帥 降
 
前次期日,佛祖臨堂降文中,指出惟有破四相、空五蘊,才能證量般若實相,得真如凝然之寂靜本我。今夜吾不惴孤陋,狗尾續貂亦來淺談四相中的「眾生相」,也就是非理之迷見、迷信等。
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對於無法了解的自然現象,都會本能地產生不安、疑慮、恐懼,這種心態逐漸因事、因物而形成某種俚俗的禁忌或習慣,而且眾口鑠金,不以為非,譬如謠傳某大石頭有變異奇相,眾人又穿鑿附會瞎哄散播,跟著牲禮果物祭拜,不久廟也建成了,雖然規模不大,但儼然一回事,而且今後幾拾年、或百年都在愚弄著後人,後人來此拜拜、不知拜何所以然,這與古聖先賢作為祭祀追思景仰的廟宇,意義差別甚大,這就是眾生相之一斑,還有很多是代代相傳的禁忌,或自己疑心疑鬼的產物,像男女相差幾歲不可結婚,晚上不可剪指甲、生辰八字相仲剋忌諱與倒霉有關的諧音,這都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愚昧的結果,也可以說是無明的一個層面。
人們若有了迷見迷信,就會去遷就它,不敢去觸及它,故如孫悟空頭上的緊腦箍,時時限制著你心智的開展,所以祗有破除這個束縛的人,心靈上才能無罣無礙,否則迷信愈多,引發的問題更多、無明越深。因此,諸生多注意身邊的事或自己的行為,是否有許多不符合正信、正理的原則,是否有自我思想禁錮的地方,是否有人云亦云不知其意的情形,希望能勇敢的、客觀的、廣泛地去分析、去悟得,終得智達正覺。

 
彰化中和堂釋迦佛祖 降
 
今夜受恩主延請,前來和諸生結緣「說道」,感到非常歡喜,學道重要者在於實修印證,如果多聞而不悟,則世事紛繁,而惑不能除,思而不修,必然流於空洞,而體不能靜定,如此修道亦屬空幻,如何能證得自性呢?所以平時聞聖訓、思正理、修正行才能入三摩地,漸證佛性,故上期貴堂福神勸諸生凡事少筶杯,多用心去探討事情背後之內涵正理,再據理依行求證,如此精進,如此修持,一定可以達到中庸大道,處世也就圓滿了,這就是要諸生身處紅塵紛雜萬端的事務中,不斷的聞、思、修,一直追求真理,擴充自己的心智,不要被自己的習性所左右,這樣才能悟道成圓覺,否則遇著事情,不自己思考,不敢去觸及事情的核心,一昧問神求靈籤指示,如此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事事都需要父母的照顧,永遠沒辦法自立。諸生負有弘揚大道的責任,將來就是一個衛道尖兵,所以恩主用心良苦,一直闡揚正理,就是希望大家由根本培養起來,得到正覺上智,才能自利利他、度己度人。
正理猶如一座金字塔,平時你愈是能突破自己之執著,愈是往上歷階而登,一直到達頂端,證得般若實相,所以諸生平時多用心去發現世事之真像正理吧,這也就是神意了,堂中近來有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是同樣不必求恩主指示,自己去推理悟覺可也。
 
本堂玄天上帝 登台
 
大道正理如同金字塔一般,愈往上追求愈是達到真、善的境界,所以一本散萬殊,由萬殊追遡而上達到本源大道也,紛雜世事就是萬殊,諸生只要由萬殊著手,去悟覺、去修行,都可以達到中庸、大道的,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不也相同嗎?勉勵諸生鍥而不捨地突破自己,歷階而上,達到頂端實相吧!則悟道只在一彈指間之事也。

 
西天無名佛 降

 
宗教是如何產生呢?
人類是理性,也是多慾貪求的,其痛苦的原因:不外是精神上貧乏,以及物質上不滿足,由於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的侵襲,人類由無明恐懼,轉而對無形自然律的敬畏,經過多少年代的演變,成為有形有相的儀式與規矩,其重心乃在於由充實自性的靈修,而超脫物質的慾望,進而產生悲天憫人的胸懷,破除自私自利的我性,互助合作,達到和衷共濟的大同世界。
人類只要去私意,滅「我執」意念,則對無明的恐懼可以逐漸消除,有血有肉的慈心關懷勝過虛空無形的信仰何止千萬倍。
如何才是菩薩?
空洞的學識理論,並不能造就一位真正的菩薩,祂的理想是處在「不住涅槃」的狀況中,何以是「不住涅槃」呢?就是說:以己修所得,授予大眾,捨棄自我修行的念頭,一心一意的為窮苦眾生貢獻言教與生命,甚至為了急救貧苦,還能夠磨頂放踵化緣布施,他是個忘了自己,犧牲給大眾的覺者,由於他無時無刻關切眾生,眾生的痛苦一天不除掉,他是一刻也不能放心的,直到世上無苦無悲之時,自己才敢成佛的呀!
以此之故,眾修可知修行的方法,無他!在於悟覺與力行的相配合,其中牢不可忘的是「推己及人,慈悲為懷」。

 
問:請示恩師,宗教的產生,其來有自,但是現代各教門何以互相不容呢?
 
無名佛:教門皆可以相容,只是執事人意,不能通融。就是因為,不識其源起,不知大道而偏執小道末稍之故。
一個人明白做人的道理,便可以超越宗教的經義,未有宗教以前,人類不知什麼是宗教,只是率性而行,不知不識,其成道者多如恆河沙數,直到今日宗教發達,各執一端,反而成道稀有,都是犯了「執」的毛病。
 
問:請示恩師,知恥近乎勇,許多人犯錯都能悔錯,卻少有人真正勇於改過,是何故?

 
無名佛:過失,就是聖賢也是難免的,然而始終他還是一個聖賢人,可貴之處在於他們有勇於認錯及改錯的勇氣。
若是因為犯了罪惡,即使有心改過從善,但是為了怕別人的不能相信,或者遭到譏笑侮辱,便懷著羞澀和遲疑之心,以至於甘心沉淪污濁之中,甚至於惱羞成怒,將錯就錯,則是天下的大愚味。
大概來說;很多人都有這種毛病,才繼續墮落下去的吧!

 
八卦山釋迦佛祖 降

 
求源佛心西土淨,故鄉明月照自性。
飄泊徬徨無覓處,光引迷糊找明鏡。

 
遊古僧請示於石頭法師曰:
「如何才能解脫?」
禪師應道:
「誰能繫絆著你呢?」
又問:
「如何才是淨土乎!」
禪師反問:
「誰污染了你呢?」
僧再問:
「如何才是涅槃?」
禪師說:
「誰給了你生死的呢?」

 
這對話很簡單,但已說明了天地之理,自性圓光,如來如去,天地與我合一,無聲無臭,至大至公,何來繫絆,去人慾、順天理,不怒不喜、不悲不樂,天真至情,我心不執,溶化於宇宙,化身千千萬萬,法身可為淨土佛祖,不著俗塵,涅槃即至,其至非至,修行至此與宇宙同體,無上正等正覺也。
故學佛,務須體會天地之本,而不必自立門戶,設種種繁褥規則,劃地自限,反為道障,所有的佛經、彿法皆是要人明理啟智,道理通徹,才能自由自在,不犯差錯,這種修行的方法,才是真正的「放其心」。
依賴外在的神明,想邀神得道的人,是不可能的,自身的力量,修心的功夫,才能夠救得了自己,佛陀以「佛性平等」勉勵眾生,乃是希望眾修以理性的思想,破除迷信邪說的橫行,現實的生活是修道人的磨練場所,單憑祈禱與儀規的生活,是不能實現生活中的高尚理想,反而成為精神的逃難蔽護所,修道主要在於明明德,而親民,而止於至善,是要求突破自己的精神領域,使之與大道配合,然後教化於民、感召人心,挽救無明苦楚的羔羊。
當然修行的過程,由淺而深,是有進度差別的,社會上的信仰,往往停留在信神、拜神的階段,其中契機在於「道理」的不能深究,眾修都負有教化的使命,以先知導化後學,用行為表帥於民,久而久之,必然可以形成祥和的風氣。

 
問:請示恩師;修行者,以理性為入道本源,是否可以不必有宗教儀式?

 
佛祖言:宗教儀式,只要莊嚴隆重、誠心敬意,皆可以感格天心,不必設計太
多的麻煩禮節,你加我添,形成專門學問,則是畫蛇添足,會令人生厭的。
明理之人教導不明理的後進,還是須要一些儀式來做為引導法門,若是大家皆明白佛宗之源,則儀式自然消除,儀式之效用,在於產生虔敬之心,令生學道之思,是用環境的氣氛來開導信眾的方法也。
 
問:請示恩師,規矩太多,固然可以用來圈制行止,但是不能制服其心,為何恩師還主張規矩不可廢?
 
佛祖言:陽世有陽律,陰間有陰律,佛有佛規,各教門皆有教規,此何因?乃防止行為暴亂,侵犯他人之權利,期使社會安定也。
修行有愚智不同、天資純利各異,悟道深淺有別,先以規範作為依循,先制於形,漸學漸知,久必能制其心,試觀:感化院中的學生,先圈而教之,明理則放之,是方便度人之法門爾,不必以此為憂。
不過後世學佛,佛規一再修改,各大師教法有異,教規亦繁簡不一,宜採中庸之道,太嚴易生煩苦障,太鬆流於放肆,不妨依根基,個別教導,不須執規不化,牽繫精進。
偈曰:
方便法門佛中規,修行修心放其心。
慈悲為懷納眾靈,用心啟教理為先。
天真堂內破後天,啟迷傳聖心中意。
是規非規方寸理,踏破宇空見法身。
 
濟公禪師 降
 
世上拜懺懺何歸,金身上頭尋悟悔。
懺為自新悔知錯,明朝相見浪子回。
 
楊筆問:請示恩師;世上拜懺很多,皆以「梁皇寶懺」為主,有何典故?
 
濟佛言:其出處來自南梁王朝的梁武帝;他有一位寵愛的妻子郗氏,平時嗜食肉類,殺生無數,又由於嫉妬心重,性情毒辣。
經過一場病痛之後,終於死亡,武帝自此心中不樂,夜不安眠,日不思食。
有一天,散步內庭花木之間,偶見一條大蟒蛇張牙吐信,並不傷人,圍武帝而轉繞,似乎有隱情相告,武帝不懼,斥喝道:「何方妖畜,竟敢冒犯宮廷聖地!」不料巨蟒竟然作人言說:「我是您生前的妻子郗氏呀!並非妖怪」。
武帝大吃一驚,半晌說不出一句話來,接著又聽巨蟒說:「我生前好妒,對您的寵妃愛妾常思毒害之心,平時暴殄天物,嗜殺生靈,故死後報應蟒身,十分痛苦,日飢夜寒,鱗甲藏虫,啃嚙我身,甚如刀割,我因業報緣起之故,所以能變化入宮,祈求您能繫念過去之恩愛,拯救我超脫苦海!」話一說完,隱而不見。
於是武帝召集有道高僧入宮商量援救郗氏的辦法,其中誌公和尚奏曰:「誠懇懺悔,方可消滌她的業罪。」
武帝十分欣悅,就請誌公和尚集諸高僧,共同研究三藏華嚴之文,錄諸佛菩薩聖號,而且得彌勒菩薩指示「慈悲道場」之總題目,真是時機已成,各高明大德克盡心力,使得此懺法,出現世間,而郗氏也因得解脫,此乃此寶懺功德加被也!世間拜懺,只重名相,認為熱鬧人多收入好,便覺得功德圓滿,卻不知誦此寶懺,必先完全的了解懺文的意義,以慈悲為中心,有發心者,不可欲求福德而已,應該發菩提大願,其道心感應,則此懺有如虛空法船,載諸親靈離苦得樂。
此懺又教人覺悟懺悔滅罪之道,知怨恨之毒,有如毒蛇猛獸,凡事宜解不宜結,若有過失,只要心懷愧意,懺悔前非,不再貳過,則諸怨可解,猶是新生。
雖然武帝是用此寶懺為郗氏脫苦,但是它的真正意義,在於自我懺悔,勸醒迷淪,自覺自悟,並不只是用來作為超薦先人之用而已,現代人的修行,不可再迷迷糊糊,以為誦經拜懺,就是繳了錢,「咿喔一番」,鐘鼓齊鳴,便算是功成德就,祖先超生了,這是很不好的觀念,若希望祖靈亡親脫苦得樂,還須自己先覺悟前衍,將功補罪,自助才有天助呀!

濟公禪師 降

 
知識越是豐富,便會覺得本身越渺小,古代的人以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點,人類則是地球上的萬物之靈,但是科學家發現,地球只是太陽系中的一個小星球,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而宇宙浩大如海,無邊無際,太陽系何止千萬,那麼地球與宇宙一比較,也不過一顆不太亮的星點罷了,生存在其中的人類,壽命是何等的短暫、微小呢!
可是眾生卻在這狹小的地域上,勾心鬥角、你爭我奪,把本來清淨的地球,搞得烏煙瘴氣,所有的這些紛擾,便是人心我執、自私自利在作怪的了,無怪乎上蒼嘆息,降下風暴,烽火四起,眾靈不安。
 
問:請示恩師;既然人生是短暫而不安的,是否有方法可以得到解脫?
 
濟佛言:人生就是因為充滿了「無明」、「慾望」、「愛慾」、「我執」、「我慾」,才會變為束縛和不能自由自在,為了超脫物質以及精神的牽制,便必須斬斷痛苦的根源:「煩惱」與「執著」,孔子以仁道來發揮推己及人、無我為公的精神,正是一劑對症下藥的良方,道祖老子的「清靜無為」是思想中心的內容,「天地與我合一」,「萬物和我不分」,加上「積極服務的人生觀」,以期能達到合乎修道人中心不動、外緣不變的目標,這便是孔子所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具體作風,到了此地步,不但能自我解脫,並且是人間佛陀了。

 
問:請示恩師;印度的宗教,是複雜而迷信,原來的佛教,已失去其真正面貌,而變得肢離破碎,那麼原始的佛教是個什麼形態?

 
濟佛言:當時的印度含有極為迷信與愚惑無知的宗教儀式,故佛陀以親身體驗
,身體力行,用理智的修行方法,摒除苦行、飢餓、自我虐待的無知愚行。
故在原始的佛修中,是以精神突破為重點的,對於持咒者或者神變感靈、祈安拜斗、祭天拜地,一切之活形活現、奇術幻變之信仰皆不受納。
依修行的原則;全在於心法的啟悟,後世佛法的所謂經咒、拜懺、超拔、光明燈,乃應世俗方便引人入悟罷了!
 
問:請示恩師;佛教講慈悲與布施是忍辱無私的,請恩師舉例說明好嗎?
 
濟佛言:好的!
白隱禪師在修行的道路上是多災多難的,但是他仍然精進不懈,有一次在他住所附近的女孩,由於暗中與男友發生曖昧的行為,因此而生下一小孩,父母逼問之時,她竟然謊說是與禪師相好而孕生的,當時許多人對於禪師是極為誤解,皆以妖僧視之,而禪師亦不辯白,反而為了此女與小孩的處境不良收留並扶養他們,如此一來倒讓禪師成為眾目所視、證據昭彰的大罪人,這時白隱禪師的心境是何等的慈悲!何等的忍辱!終於這女人的良心發現,乃和盤托出事情的真相,洗清
禪師的惡名。
他不但能慈悲捨心布施,更進者,為別人含垢忍辱亦不覺惋惜,這種捨心捨身的菩薩風範,即是佛教的真義。
 
問:請示恩師;佛教講到最後是自性的,超乎對神、佛、仙、聖、別人的依賴,簡而言之;就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人,自助天助了。是吧!
 
濟佛言:在人世的生活上,是必須自助自立的,對於別人和親朋的依賴,是不長久也是不可靠的,在精神上的信仰,先是依託於神佛,但是必須逐漸解脫內心的依賴性,而達到「心即佛,佛即心」的階段,才算是找到了自己的「根」。
對於神明的依靠,是不自然而且危險的,科學愈是發達,神佛的地位愈是不穩,終則會有被誤解的一天,佛陀以慧眼觀人心,洞悉眾生皆有佛性,個個都是未來佛祖,於是開示許多法門,要眾生自悟自修,發掘心中的佛性,是科學而不迷信,是理智與合乎人道倫理,故佛教一傳入中土,便與儒家思想互相配合,由孔門之「仁」,達到「至善」與「佛性」無二的地步了。
偈曰:
眼耳鼻舌身意識,外緣染情末那識。
因果種藏阿賴耶,蠶絲作縛吐絲死。
 
濟公禪師 降
 
法會道場渡陰苦,後人創意成風氣。
主事莫明孝思意,法場竟成聚寶儀。
 
問:請示恩師;法會之超拔祖先,是由何處來自,有何典故呢?請開示好嗎?
 
濟佛言:有關此事,必須由目連尊者之救母出苦來說明。目犍連尊者,從外道轉悟佛道,證得六神通法力,是佛陀的得力助手,有「神通第一」之稱,其最令人敬佩的,並不在於祂的神通,而是大孝之心。祂的母親因為宿世罪業的關係,加上詆譭不敬三寶之故,死後墮落到阿鼻地獄餓鬼道中,目連憑神通法力,看見母親形成餓鬼相,肚大、咽細如絲,不得飲食,饑渴難受,於是悲從心起,仗神力,親身入餓鬼道,捧一缽飯,送到母親眼前,奈何張口欲食之時,烈焰從口中吐出來,把好好的美食燒成焦渣不得咽食,目連見母業罪太深,神通到底不敵因果律,只好返求師尊,佛陀說:「你母親之罪太深重了,不是你個人的力量可以挽救得了的,必須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辦飯菜五果,供養十方高僧,仰仗眾僧的功德,才能使她脫離餓鬼道的苦難」,這件事也就是盂蘭盆會的出處。
 
法會上的「瑜珈燄口施食」,其由來乃是,阿難由於宿業深重的關係,有鬼王來對他說:「吾乃面然鬼王,因為你是好修行,今日特來通知你,三日內一定會死亡,而到餓鬼道中,成為餓鬼」。
阿難心裏緊張慌亂,就求佛陀開示解脫法門,佛陀便說:「不必太緊張,你要延請有道高僧,辦些素菜水果,請他用咒語加持水飯,三密相應,布施餓鬼,則可以免去墮入餓鬼塗中了。」
所以後世超渡亡魂,乃有請法師施放瑜珈燄口之舉,手結印、口誦咒、意觀想,三密交感,開餓鬼火口,化出甘露米食,使之免受飢渴之苦。
故法師人選,首重「有道」,若是胡亂學樣,以此為業,則是餓鬼之徒,將墮地獄火焰叢中。
現世法會,皆以救陰拔苦為號召,不想此事意義深遠,若是以此為賺錢之道,即是騙天欺魂,陽世報應也許不顯,陰業之報,慘痛難熬。
 
問:請示恩師;佛教的孝道如何?

 
濟佛言:佛陀講「孝」,除了甘旨奉養,曲意承歡,順從敬重之外,還要設法引父母入道,清除雙親的業障,使之棄惡為善,佛陀之忉利天說法度母,目連的盂蘭盆會解救母難,皆是大孝表現,不但在世行孝,親魂還能因而解脫,超昇上道。
甚至入餓鬼道與阿鼻獄諸道受苦,還是可以由陽世子孫的功德,加以提攜親魂,轉苦為樂的。
故「慎終追遠」,必須在修心立德上下功夫,由私我敬親之心,昇華為眾生皆親,一切男子即是我慈父,一切女子即是我慈母,六道眾生莫非全是至親!如此才是佛門「至孝」。

 
問:請示恩師;有人在世,不孝父母,待雙親過世,才大作法事,花錢延僧超拔,此是「孝」乎?

 
濟佛言:在世不行孝養,殆沒反而供佛齋僧,不但無用,而且昭明罪狀於天地
之間,若是有心悔過,可以多行陰善,親近神聖,供養三寶,日日追思雙親,懺悔在世之「不孝」,不妨長期印送「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廣勸孝道,有恆不懈可以補過。

 
問:請示恩師;現在人若要供養十方高僧,除非大富人家,如此花費,如何消受;窮人怎麼辦?
 
濟佛言:供養並非一定要花錢,誠心與虔敬,可抵千百萬金錢,但觀「發心如何」,不重「奉獻財利」,十方高僧,果是難請,不妨日日供奉三寶,心香緜緜,至孝感天,虛空高僧樂於受供,餓鬼道中,親魂交應,自然離苦,現在世,講修行,還是注重「心法」,心中藏法王身,正理出門四通八達,末法時期盂蘭變質,何處找到高明真修呢?求自己爾!·

 
真修高僧真希有,明鏡有台還染濁。
出世佛陀顯心頭,莫把天理往外求。

 
八卦山福德正神 降

 
孔方先生,是一位很虔誠與迷信的人,尤其是對於地理、風水、改運、卜卦之事非常的熱衷,今天就說一說他的事蹟吧!
有一陣子,他外出經商一直很不順利,十分苦惱,便求教於卜卦者,卜卦者替他占了一卦說:
「你家門口,是屬虎位方格,速改龍格方位,則可以順利」。於是孔先生回家去馬上找來水泥匠,敲打補綴一番,很快的便把大門改過來了。
隔了不久,他經商的錢,被人倒閉,心裡很不舒服,再去求教卜卦者,占了一卦說:
「祖墳不利東南,速速遷改,快辦!快辦!」
孔先生費了不少財力與心血,又很快的把祖墳遷改。但是金錢並未能追討回來,反而因為花了一大筆錢弄得家庭不寧,苦惱未去更生苦惱。
於是對卜卦者,失去了信心,轉向會改運請神的人求教,那個人對他說:「你的運氣太壞了,居然愚笨得到處求卦,我替你消災改運好了!明天帶五千元先祭冤鬼,二千元給神明作奉敬,另一萬元讓我搭台子替你祈福改厄吧!」
孔方先生聽他一說,失去的信心又振作起來,加上旁人皆誇耀他的靈驗,便躍躍欲試,橫下心來,回家張羅金錢啦!
回到家中,硬是榨油擠出個萬把塊錢出來,孔太太在旁氣呼呼的大叫,他還是相應不理,逕自出門奉獻去了。
果然錢通鬼神,法師又抖又跳,十分賣力,符一張張的化成灰燼,濃煙瀰漫,又是請神,又是送神,孔先生亦為氣氛所震撼,拿著香不斷隨著法師又跪又拜;累得全身酸痛,滿頭大汗,回到家裏已是軟綿綿,一躺下來便睡入夢鄉。
睡夢中他的魂被勾魂使者帶到閻羅殿,於哀號聲中,他看到兩個人被剖心抽腸,死了又醒,醒了又死,血流滿地,對面走來一位判官模樣人物,對著他們宣讀罪狀曰:「○○○,你以卦為名,誑騙財利,藉神辦事,知法犯法,不以正理教人以指點迷津,反而邪說惑眾,待刑期日滿,轉投生為豬,以還債業。」
接著又對另一人說:「○○○,你以法師為業,借名神聖附身,欺瞞信眾,亂施符法,又以邪術引人迷信,以此斂財,自身難保,還敢胡言消災改厄,罪不容天,再判入油釜滾烹地獄三十年,期滿轉投雞身,待業消再審。」
孔生聽完判決,心中害怕,再仔細看一看受刑人,哇!原來是卜卦者與法師兩個人,頓時驚慌想逃,奈何腳如釘了根,不動分毫,血水不知由何處湧流過來,一陣陣污臭鐵銹味……難受……。突然驚醒,全身還是汗臭黏膩,心頭裏卻輕鬆多了,念著:「明天還是想辦法,從小生意做起吧!」
迷信有如鐵鍊,制馭人心的思想以及行動;命運有好有壞,可是一個人只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努力工作,隨時行善救人,自然吉神護佑,逢凶化吉的,若是像孔生一樣,處處求神問卦,心外求靈,是錯誤的,社會上借神斂財的人很多,大多數是一知半解之徒,拿了錢只會裝模作樣一番,遇到這種人好比是拿錢填海,如何填得完呢!功德自有果報,福德亦有福報,福地福人居安,凶地自有惡人遷葬,風水地理勉強不得,順天地自然之性,日日皆有吉時,處處都是吉地,天地即我,我就是天地,俗塵小財小利,如何能相比擬呢!
偈曰:
求神問卦問自己,內心先天有卦理。
心外求心迷失意,無我忘身神人濟。

問:請示恩師;命運是前世造下來的痕跡,是否有辦法改變命運呢?

 
福神言:雖然因果業作,造成今世之命運,但是一個人能研究人際之關係,便
可以知道,好運、壞運都是由某些動機的發心而造成,以賭博來說吧!就是存一念之貪,以致於發生破財之災,若是自以為運氣不佳,則是錯誤,其中的關係乃是:貪心―賭博―前業債―輸錢,如果心不貪,雖有前業之債,錢也是不會輸的,業債好比是種子,不給種子生長的環境也就沒有結「果」的可能,所以恩主勸人修心造善,即是不讓業種生果的呀!
 
西天無名佛 降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待的,比較的結果,才有彼此的分別,眾生喜歡察考別人的是非,對於自己的是非,反而昏昧無知,祗見到別人的「非」,不能見自己的「非」,所以總以自己的「是」,來評他人的「是非」,所以是非之論,並沒有常性,因時、地、人、物、事不同,變化不定。
若是以「我」作為標準的話,則別人皆「非」了,若是以「別人」作標準的話,
,則我是「非」的啦,執是執非,循環不已,要停止是非之爭、彼此之見,祗有明白大道才對。
聖人超脫於是非之外,以大道為是非之辨,彼此是非對待互生,是虛幻不實的,而大道則是超然於是非之外,不私不偏,公平明確。
大道何者,效天法地,人為三才之中,即是學天之無私,地之能容,「容忍」「無私」,便是天地的本性,學得此兩樣,便是大道中人,道分為天道、地道、人道好比是天地中間的橋樑,是介乎天地間的媒介體,人生在世,只要能知天學地,便可以作為貫穿天地的聖賢,把容忍與無私此兩法寶,用於做人則此人便可「在家成孝賢,在外為忠臣」,此何以說呢?
「無私」,則此人已經沒有了「我執」,對一切的事物就不會去計較,只知道盡人之性,服務大眾,天下眾生,必也由家庭之倫理,廣而社會之教化也。
「容忍」,真性情中人,才能寬容,推己及人、以德報怨,有如大海而納百川,有如天下之共主、無冕之王,而能忍無所忍,才是得「真忍」之精髓也。
故曰:
無私去我相,寬忍見本源。
空屋可住家,實心無隙藏。

 
從前莊周夢蝶,自由自在飛行著,於夢中只知有蝴蝶,忽然夢醒,還是有形有相的莊周,那麼是蝴蝶夢莊周,還是莊周夢蝴蝶乎?究竟是蝴喋與莊周的分別何在?夢真還是人真呢?所以眾修二十年後,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真是幻?是真的又留下什麼?是幻又何以形駭老化?還是眾生自己體會吧!
偈曰:
靈物兩質雙連屬,宇宙道光閃一觸。
臭皮囊身慾牽苦,是樂非樂苦中楚。
生、老、病、死是無法限定的,個人的命運也是不同的,可是老天給予人的天性則是始終如一,毫無差別,因為恬靜淡泊、清靜無為(此指的是心靜不動之無為,非是形駭之無為也),是天地的平衡,用平常心處於危亂之地,則危險化為平穩,憂愁悲痛之事不能入侵,陰濁邪氣不得攻襲;不造作、不用意,任憑自然之流行,一動一靜隨同陰陽變化,無心教化,自然成事,幸福以及禍患,不知不識;智識以及機巧都是多餘的,只有機會到了,才順天地勢的動作起來,這種不為物累、不御於情慾,他的死如同休息,睡不做夢,醒不憂怒,是全德的修心法則,是天地間的至人。人生本性皆是如此的。
「無私」與「能容」是入性的下手功夫,到了天人合一的階段,則可識虛空本性。 譬如水的本性,不攪動混雜就能澄清平靜,但是靜中有動,水不流通,又成死水,腐敗虫生;須是靜靜地隨自然的運行,這是養神的真意,故莊周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問:請示恩師;有道的人,不能行道於世間,作個「隱士」,豈不是有如「焦芽敗種」,毫無用處嗎?
 
無名佛:有道之士,只有奉行大道,不談用處,時機與命運到達的時候,自然會出來弘揚大道,不逢時運,則寧為窮困世間,保存大道之精英。
現在的社會,是凡聖同居,正邪消長,大德人材輩出,邪惡奸徒亦增,有如春秋時代,百家爭鳴,大道漸開,時機將至,深藏之才,如旭日東昇,會出而長哮的,不必憂慮。

 
問:請示恩師;大道中人,有否處世原則?

 
無名佛:勿以人事毀滅自然,不須造作損壞生靈,不以有限的所得,為無窮的
名利爭勝,大道是沒有始終的,萬物卻有死生無常,事物的興衰是不實在的,不可恃不可執,一切的消長使得形狀都沒有定位,年歲不可保留,時間何時終止,天地之間,陰陽變化,循環不已,體順自然則其思維動作依時行止,何處不通,何時不順,故君子坦蕩蕩,放諸四海,以天為父以地為母,盡人性合乎天地之性,則是修道原則。

 
問:請示恩師;國家若是須要大道中人,去打仗,則可以乎?

 
無名佛:戰爭是機會,要你打仗是命運,打不死是天命,打死了是時運,大道
中的人,是順天知命,是無我為公,是小我為國的呀!
忠是天地之正氣,正氣成道,道統相繼,可以為神為聖為仙為佛,子彈出竅,不為而為,風雲際會,勝敗有局,大道有定數,既是道中人,豈可因戰而退怯呢!
 
問:請示恩師;什麼叫做「真人」呢?
 
無名佛:真人,順自然而生,知人事而應變,奉獻天賦給他的壽命,不半道而死,不投機成事,得意之時弘其道,失意之時適其命,真人的呼吸又深又暢,眾人的呼吸喉嚨中間,所以胸中難容異論,被人屈服,憤懣胸膛,人的嗜慾越深,見識就越淺薄,真人無所謂慾與不慾,以理為是,天生理,理出真人,生不喜悅,死不嫌恨,把生死當作平常往來之事,生之時不忘其源,死的時候曉得生的開始,故不受到形體外緣的影響,受苦的時候,歡喜承受,就像快樂之時一點也不加以拒絕。
 
問:請示恩師;道的本體是清瑩無礙,現在社會許多人好道的不少,頗見奇形異論之說,有煩指示正理?
 
無名佛:有一種人;刻意修行,使得行為高尚,議論高調,不合時潮,抨擊社會黑暗,抱怨遭時不遇,一味高亢,曲高和寡。
有一種人;枯寂憤世,潔身自愛,講仁義忠孝,行恭敬推讓,祗是獨善其身,自己修身。
有一種人;好道求道,神秘不公,自視其高,得淺言深,執修執言。
有一種人;練氣、吐納、修長壽之術,或是坐功練禪,甚至居住曠野之中,隱逸修心。
這四種人,未知大道體用之理,獨善其身,應知兼善天下,獨善是私,私兼善則是公,以私佈公,合乎大道「無私」之心。抱怨即是不能「容」,「寬容」是天地之性,何不抱怨轉成抱負,心潔不怕世濁染,因勢成事,可見眾生合唱。神秘修行,執修恃寶,有違「大公」之心。練氣吐納,健身則可,視為修行,則是捨本逐末,若能身心配合,不愧真修之志。隱居避塵,則是老生作態,不合時宜。中流砥柱,配稱時代英豪,雖有埋沒之危,不妨因利勢導,道心不動,外輪常轉,
合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之義。天降英材,必有順道之舉,以道弘道,不失上天用人之心。

 
問:請示恩師;現在社會上骨肉相殘之事很多,皆是由於「慾望」而引起來的,慾望是人心的魔鬼,竟致人失去理智。

 
無名佛:從前有一個人,擁價值千金的玉壁,戰亂的時候,他棄了玉壁,背著
他的唯一小孩子逃跑,有人就問他道:「何以不把玉壁一起帶走呢?」他回答道:「玉壁雖然是無價的,不過是因為貪利而偶然相合,至於小孩子與我,是天性遇合,是屬於天生的親情,與玉壁相比,是天性,一個是物慾,為了物慾而捨去天性,我是問心有愧、寢食難安的呀!況且懷玉逃難,是難逃殺身之災的,因物慾而喪其天性,吾雖凡夫亦不為也。」
由此可知;帶小孩逃跑,雖比帶玉壁累贅,但是因為天性緣合,不但不覺得重,反而感到心靈上的充實呢!利益的結合,就像枯朽一般,遇到迫害災厄的時候,就潰散下來,天性的親情,是牢靠的,遇到了困苦災難,互相收容,彼此共濟。這便是慾與天性的差別了。
 
問:請示恩師;道門派別多,百家倡言,頗見偏差,如何自修呢?
 
無名佛:天下之人,多半祗得了一偏之見,便互相誇大。譬如;五官各有專注,可是眼、耳、鼻、口各有其道,如果偏論一道,則有失全道,聖人解剖天地之性,分析萬物常理,雖說分析,但能綜合全體,故能得天地純真之道,對於現代人的分門別派,彼此攻擊,豈是嘆息爾!
自修之士,宜配合自然造化的原則,取法天地,自悟度人,調和暴戾之氣,恩澤及於眾生,明白道源不變之理,自然法度中庸而不惑於百家之說了。
 
清虛府羅真人 降
 
平安的日子過久了,由於人類的好奇心,必然會有好事之徒,誇大異聞,危言聳聽,俗語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社會上這種人已經是很多的啦!
曾參是孔子的學生,以孝順聞名,自然不會做出對不起父母親的事情,有一次一位與曾參同名的人,犯了殺人罪,有人前去告訴曾子的母親:
「曾參殺人了!」
曾母答道:
「我的孩子絕對不會殺人呀!」
然後,很平靜安詳的繼續她的工作,過了不久,又有人來對她說:
「曾參殺人了!」
曾子的母親仍然心平氣和的工作著,可是又過了一會兒,有人再告訴她說:
「曾參殺人了!」
這時候,曾母再也忍不住了,臉色大變,丟下工作,迅速的越過圍牆,驚慌逃走。
所以說;人言可畏,謠言可怕,就是連曾母對於曾參有無比信心的人,竟因為誤聽傳言,信心破滅,驚駭逃竄,社會上只要出現幾個好說謊話的人,便可以無風興浪,搞得人心惶惶,烏煙瘴氣,可不可怕?
偈曰:
安定社會疽虫生,如癌似毒亂一通。
口業如羯昧心多,世局有變求理可。
 
問:請示恩師;社會上不但好言的多,多疑的人亦不少,有關疑心生暗鬼的問題,有勞恩師開示。
 
羅真人:疑心不但生暗鬼,還會把好好的友誼破壞,現代眾生對於最是親密來往的深交,會因為某種目的,便步步為營,彼此暗藏猜疑之心,況乎陌生人。
很多的神經病,都是由「疑心太重」,精神負荷過度而生出病來的。
列子篇有記載:
有個人遺失一把斧頭,就懷疑是鄰居的小孩所偷去,於是暗中觀察他的行為,總覺得他的行為舉動、言行之間,皆很像是偷了他的斧頭。過幾天以後,他在家後的山谷中,掘地種田,不料竟掘出遺失的斧頭,原來是他自己不小心遺落的呀!從此以後,再去看鄰居兒子的一言一行,卻變得一點也不像是偷斧頭的人了。奇怪!
人心是變化無窮的,小小誤會,也會造成極大的風波,只有修心的人,才不會受到「情慾」、「外緣」的影響,而妄動其心。
 
濟公禪師 降
西方有個阿彌陀,四八宏願見塵愁。
念佛念活心有得,莫因口念心懈惰。
七十老嫗勤念佛,世緣牽障心散果。
口心不應難見舟,奈何西方無蓮座。

 
西天朵朵蓮台,等候有緣唸佛上座,只緣眾生口唸,心不唸,平常心煩,妄念緜緜,等到有災有難才猛抱佛腳,唸佛反為佛唸,為了唸佛靜心,往往變成因為多了一層唸佛,增加煩苦,為唸佛而唸佛,為唸佛滋生佛障,真是不唸不煩,越唸越煩,唸佛倒成了例行公事,毫不靈應,豈是阿彌陀佛不靈,釋迦世尊介紹非「人」乎?
非也!非也!世人無知,唸佛即唸心,勇猛精進,一心不變,唸佛即是效佛,發大弘願,願與佛通,行無上之忍,無畏之菩提心,無時無刻,行、住、坐、臥,佛願隨行,造次顛沛,不生二心,到了此地步,所有的眼、耳、鼻、舌、身、意,皆為佛所佔滿,無明煩惱亦為唸佛化除,平常生活之種種障礙,皆為唸佛之心破滅,專注唸佛無暇他顧,為了佛願沒空慮己,私心己化,障門自破,如此思維乃真「唸佛」!
憨山大師亦說:「口唸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吾說,現在的唸佛人,盡五倫人事,行慈悲之願,須臾不忘「南無阿彌陀佛」之唸,口心相應,電流相接,胡不感應乎!

 
問:請示恩師;外魔易祛,內魔難拒,是否有方便法門,打退魔難?

 
濟佛言:內魔生以致外魔入侵,心境修為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外魔亂志,修行之人不必理會。
重要的是如何除去心中的魔鬼,其方法有四種:
(一)認清事理,多觀察人情世事,貪、瞋、痴、愛、慢、怨,七情六慾,皆是可愛可親引人入殼,不可不慎。
(二)看破人生無常,心念招應煩魔怨魔攻擊,不如放臭皮囊,捨身無畏,生死不懼,財富無用。
(三)以中庸之道為道,不喜不憂、不愛不惡、不迷不惑,對於一切痛苦,不但忍受,還須歡迎,此何說?大凡痛苦臨身,皆是前業今報,報盡業消,佛性自在,正是消業的好機會,何況無魔不成道,魔障越大道行越高,自古以來忠臣烈士,還是奸臣穢官促成的。
(四)先知先覺之成道之仙佛,降下伏魔寶劍,經咒是也,平常行持,多多應用,虔誠專心,不但可以攝心不亂,還可以降魔退邪,此則是方便法門爾,應不忘與自性配合。
降魔之法,不離內心打轉,心魔還用心法滅,捨心無他法,細思!

 
問:請示恩師;現世的出家人,有一大問題的是:「出家眾,如何報父母恩呢?」煩恩師指示!

 
濟佛言:對於此問題,老衲可要深思了。
現代的生活方式、思想行為、修行環境,和以前已經大不相同了,萬法心造,權宜用度,所謂之「慈悲為懷,方便為門」,救人性靈,用的是方便法,八萬四仟法門,應化無邊,,只要不失去佛法之中心思想,合乎人倫之道,皆不背佛祖原意。
父母在家,未取得雙親同意,不得出家,若是出家修行,則必須精進修為,須臾不懈,兢兢業業,早日成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廣為大眾說法示身模範,然而時代不同,今日僧尼,俗緣皆深,清修難寧,人事圈套,主事偏執,若是應乎時務,則不可為時俗所轉,苦修必得真善信眾,淪身俗事,則道場、修行之地,勢必成為熱鬧市集,僧尼之眾,變成誦經與法事團體,雖有修道之心,竟被經懺誦煩,此不得佛修真理,不如身居紅塵,心在佛門,高僧大師常能宣講佛法,順乎人倫,不私不偏,寺廟之地,廣開佛音,期能成為修心之所,則凡聖同修,火宅成道場,佛寺成校園,則是老衲所望也。
 
西天無名佛 降
 
由卑微細小的東西上,都可以發現道的存在,就是細菌的生長、病毒的感染,皆有道焉,故知一旦了悟大道之原則,則何處不通,何事不知了。
古人東郭子問莊子說:「道在何處?」
莊子曰:「無所不在。」
「請詳細說明在何處。」
莊子:「在螻蟻處。」
東郭子又問:
「為何如此卑微的東西亦有道呢?」
莊子說:「連秭稗之細小昆虫都有。」
東郭子忍不住說:
「怎麼老是在小東西身上尋道呢?」
莊子說:
「瓦甓壁縫一樣有。」
「為什麼越說越糊塗不清呢?」
莊子說:
「大便、小便都有道的呀!」
東郭子沉默下來,心頭真是千千結,不懂!不懂!
於是莊子便說了:
「你問的問題太離譜了,道是無處不在,時間、空間,以及一切的萬物,虛空的靈氣,都離不開大道的範圍的,所以是不能明確知「道」的位置,無法指出藏在何地的呀!」
修道,是沒有定所、定向,小如細胞,大如宇宙,都充滿了道,形質是依道而「成、住、壞、空」,精神卻可以配合大道,長存不朽,正氣則是精神力量的表示,心識變化乃是正氣所依靠的,故修道即修心爾。
偈曰:
修心還須五倫試,修道則是理合一。
道場便在天地間,何須苦心求明師。
 
問:請示恩師;莊子有「鼓盆之歌」,喪妻反而快樂,是何故?
 
無名佛:有人問莊子:「妻子替你生育兒女,操勞一生,現在體衰年老而死,你不但不哭,反而敲盆而歌,未免太過份了吧!」
莊子說了:「她死的時候,我也是很悲痛的,後來一想,人類在未出生以前是沒
有生命的,更沒有形體可尋,甚至氣息都不可捉摸,只是摻和在大道的混沌之中,現在有了氣息,氣息形成形體,形體具備了生命,後來生命又起老化而死亡,還是歸於道流,生、老、病、死的變化和四時的循環是一樣的,我妻子雖然生命結束,她以天為衣、地為床,就跟安詳的睡覺一樣,而我若不明理的嚎啕大哭,實在是不通天命自然之道。」
死是生命的開始,是自然的現象,人人若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則死有何懼,人世何執,自私何在,仙佛亦不過如此也。

 
問:請示恩師;何謂「方外人士」與「方內人士」?

 
無名佛:超脫俗塵,遊戲於清靜虛無的天地間,無我無心,拋棄一切作為,作無為自然的行動,這種人是人世的隱士,他們是不拘於世間的禮教。對生死榮辱是毫不在意的,認為人類是聚集各種物質所形成的肉體虛象,生看成贅或疣,死有如癰疽潰膿,把生命看作四時循環般的自然現象,此即是方外之士也。
有一種人,拘於五行之教,生活於慾望之中,爭逐酒、色、財、氣,畏懼生、老、病、死,腦裏頭想的是世俗的鄙陋,忘了靈性的啟發,混混沌沌,不能超然生死,真是單處一隅的方內迷淪。
孔子認為,他是方外思想,方內生活,此何以說呢?
孔子道:「生活在水中的魚,是因為活在水中才成為魚的;人類就是依著人道而成為人類。活在水中的魚類,只要挖個水池,把它放進去,就可以養活,而依著道的人類,只要放其自然,就可以營生謀食,是故,若把魚由小池放入江海,魚便可以和江海打成一片,忘了自己,那麼人類,經過啟悟,便可以把他們由街道之中,提昇至大道的無我之境界,此時不也是入世而超脫於方外無憂無慮逍遙自在嗎?」
孔子是做了人天之間的樞杻,寧為濁流中的過瀘器,雖然逆風勢強,難於伸志,卻留下「論語」與「七十二賢」,供後世人追念效法,使萬古長夜,明燈永照,真是方外中的方內導師也。
 
濟公禪師 降
 
六度三施信願行,天地兩部奏樂鳴。
五倫就備試真心,八萬四仟法法明。
 
問:請示恩師;現代人執迷不悟,但是社會上神變、乩動之事,頗能令人起信,雖不能明「理」,卻能引眾,對於此種事情,有勞恩師指示一、二?
 
濟佛言:問得好!「童乩」之事,只要乩身修行,自然有高靈來指教,若是邪行惡徑,招來邪靈,敗壞虔信,惡形惡狀,非理唬人,即是天地難容大罪。大凡信神比不信神的,較有精神上的依靠,在他們的心中多了一層保護,於落難之時更有一種無形能量的支援,生活行為有「神明鑑察,不欺暗室」的觀念,能助長人心向善的作用,其信神的由來可以分為:
(一)小時候由耳濡目染的習俗拜拜而來,是入道修行的外緣。
(二)由廟會、乩動靈感,神通變異而來,近來神壇林立,或真或假,卜卦之壇,多如牛毛,若是身為主事,以「理」化迷,還是一番功德,若是違心貪財,面善心邪,以致眾信,信神迷神,信術迷變,罪過多多!
(三)加入宗教團體,各教有執言之論,是是非非,此恰是百家齊鳴?正邪不明之末法時期。
(四)前世因緣,靈動招喚,負有天職,乃是前願感應,此種人多半為犧牲弘道之士。
老衲為了乩童之事,憂心如焚,此何以說呢?信神固然比不信神好,但是真神常在,人心多變;就是正神也怕乩身敗事,所以許多「生乩」,起初真正是神靈附身,可是後來乩身竅通,引邪入體,所謂神明卻成邪靈,欲引乩身辦道,竟成乩體幫兇,借陰斂財,無法無天,說是「救世」反成「敗理」,可嘆!可嘆!到底是人通勝神通。
吾到處降文,勸的是理,說的是道,理在神在,理是萬神之王,天地萬物之主,沒有理就沒有天地,正理在心,心就有個正神;故正神不離正理,正理不怕邪靈,是天地之正氣也。
正理的表現何在?理是無形無相,表現在外是有形有相,「誠於中,形於外」,五倫(君臣、父母、夫婦、兄弟、朋友)則是形於外的表現,有人不知「理」何意,但是五倫常持,奉行忠、孝、仁、義,雖是不知,吾謂「真知明理」也。
聽得多,看得多,不如作得多,身體力行勝讀萬卷修心守則,不是嗎?
 
那麼拜神拜佛,真神真佛何在?
吾曰:堂上雙親真神佛,五倫試行煉心魔。
 
邪說異論執言多,何處才覓真明師?
吾曰:正理出門邪言遁,自心廟堂有明師。

 
明師能開玄關竅,何處可尋真心穴?
吾曰:
明師是理心有眼,天地合性竅通圓。
家中修行自心求,自有頓圓宇宙流。

 
問:請示恩師;倘若有人犯錯,恩主如何處理?

 
濟佛言:恩主教人明理,直指人心,不以戒律箝制,戒律只能限制邪行,制服
不了邪心,本堂教化眾鸞,講的是「心法」,說的是「理」,要大家心裏上產生自尊自重的人格,故不希望以術法靈變之事引眾入信,若是做錯事情,自己的良心自有制裁的。老衲問你!你喜歡遊地獄呢?還是遊天堂呢?

 
楊筆言:若是為了勸化人心,倒是不妨一遊,現在已有聖筆帶旨遊記,學生自
然不必再次,還是遊戲人間,多體會米鹽瑣屑雜事,學生將效力於神人合一,直指人心之工作,「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濟佛言:好志氣!雜事漸多,魔考越深,悟道越明的,知乎!
 
楊筆言:多謝恩師指示!請示佛教講現在是「末法時期」,聖經講的是「世界末日」,依此兩種說法,有何根據呢?
 
濟佛言:末法時期則是經解執亂,淫心邪行,毀謾伽藍,佛道僧尼持律敗戒,引佛敗佛,外道橫行,正法漸失,故此時期以「明理修倫」為修行準則,世尊於金剛經內有言:「若後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億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這末法時期,由於名相複雜,對於金剛經,應多加研究,信解經義,不生名相,才是末流中的真善知識。
至於聖經所言之世界末日,則是這樣的:
(命楊生筆錄如下見提摩太後書三章)
「世界末日」將到的時候,作基督徒的會特別艱難。因為那時的人都是自私自利,愛財如命,狂妄驕傲,毀謗褻瀆,忤逆父母,忘恩負義,滿心邪念,不顧親情,容易積怨,好說讒言,全無節制,蠻橫兇暴,不愛良善,出賣師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上帝,虛有虔誠的外表,實無敬虔內心,這樣的人,你要避而遠之。
這種人鬼鬼祟祟的溜進人的家裏,專向無知的婦女,盡其唆擺拉攏的能事,她們由於也是心懷不正,總會投其所好,愛聽流言,對真理卻一竅不通。
偈曰:
末法末世末日時,不懼不怕不逐流。
正倫作功吉時到,何來災難蝕心頭。
 
濟公禪師 降
 
鸞堂出書教正理,理引人修五倫求。
龍山有寺樂燒書,偏概歸類一貫流。
 
問:請示恩師;善書如「聖神真理」、「地獄遊記」……皆很好的入道修心之書,內容通俗,人人樂於閱讀,神聖示鸞本與一貫道無關,何以佛門有不少主事硬是執說為「一貫道」;更甚者竟然放肆的燒燬,這到底是人燒書呢?還是書燒人了?

 
濟佛言:
哈哈!笑破老衲肚皮!
佛門主事以為末法時期,鸞門善書乃異端邪說,可敗壞正法修行,又認為鸞文所示,仙佛之降壇之事,太不可思議,有違佛陀法身應教之訓,便有極端之舉—
燒鸞門善書!
若是認為皆一貫道之書,必燒而燬之,則是大大差錯,亂棒揮打乎!鸞門不分五教,故可以容忍教門之忌恨,上蒼以五教之理,經古聖先賢之靈指導正鸞,飛就鸞篇,「地獄遊記」、「啟迷聖言」……皆飛鸞之書。
在末法時期,首重的是「齊五倫」、「明道理」、「破迷信」,只要善書符合勸善明理,能夠收到引迷入悟者,皆是好書,如果以外道之書,不可見、不可留,不妨拒收退回,何必燒書呢?
以佛教修行者,觀五教之教,則基督教、天主教、鸞門、回教……都是外道,各教亦皆出書,那麼這些外教、外道之書都必須燒燬了,是吧!
況且宗教上的大敵,不在於教門所出之勸善書刊,而在於「人心的腐敗,風氣的頹廢」,故有心人士,應該積極的參予社會上的教化事業,辦講座,出善刊,行善舉,救疾苦,以身教顯化人間,才是正道。對於燒書有興趣的人,不妨收集「黃色小說」、「灰色小說」……等等有色彩的不良書刊,定期燒燬,還是大有功德之事,不必忙於燒鸞書,反而帶來一身罪業,蒼天應化豈是一把火燒得完、燬得了的呢!
鸞書,雖然有些是有形有象之說,正是末法時期眾生根鈍,應化啟悟罷了,若是研究鸞書由淺入深,終則可知仙佛之用心,到了最後必然悟知萬法空意,不難修成正果也。
 
無情火燒善書——有心人難過!
偏言執一貫道―—執意中有錯!
真是無明末道―—西天豈有座!
燒書用意何在―—燬法王身乎!
 
本堂孚佑帝君 降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就是說射箭的功夫,不在於所射出的箭是否能夠透過牛皮做的靶,每個人手臂的力量不同,有的能毫不費力的射穿牛革,有的人卻連靶都射不到呢!而評判射箭的功力,是在於能否正中紅心的呀!這種標準是自古以來所訂定。射中紅心,便是合乎中道,由此段話,可以知道,一個人無論做任何事情,是不苛求事情的成敗與否?只考慮到所作所為是否合乎正道。所以修行人,對於各種的失敗以及挫折,並不因成功而高興,因為失敗而悲傷,正理循行,才是他的最大目標;運際上的興衰,是不足以搖動其道心的,精神上打場勝仗,勝過物質功名的顯赫一時,
孔子一生中,由凡人的眼光,祂是不得志,岳飛精忠愛國,卻被秦檜害死了,文天祥受俘不屈而亡……,祂們所追求的理想是什麼?是何種力量使他們死而無憾?
就是為了真理,為了實現生命的理想,肉體昇華的人是不重視慾望所帶來的表現,於是乎!祂們的心中只有奉獻,因為自我已經不存在,大我與無我,化為萬萬心,天地的本性配乎祂們圓光自性,故臭皮囊去了以後,性靈便發出萬丈光芒,令後人景仰效法也。
 
問:請示恩師;依恩師訓文,凡一切事,是不以成敗論英雄,但求盡心合理直道而行便是了!
 
帝君言:人人只要合理而用心的態度辦事情,就是時運不佳不能成功,吾說他是成功了,人生在世但求無愧於心,並不是不擇手段去達成目的,若是如此,只能浪得暫時的虛名,在其內心深處是永遠會受良心懲罪,外表上看似勝利,然而精神上卻是一敗塗地。

 
西天無名佛 降

 
痴心漢,是一位貪心、自私、愚昧的人,他的思想就是「以小取大,以賤換貴」,做生意的時候,他就想到:「今天我將以一分的本錢,賺取佰仟倍的利潤。」於是因為價不廉、物不美的情形下,生意每況愈下,就走到附近的廟宇,買了香灯,祭告神明說:「痴心漢,因為缺少財利,命運不好、家道不興,以致於淪為小買賣的生意,到了現在竟也連生意都做不成了,求上蒼慈悲賜我財源滾滾,大發利市,好吧!」
這天晚上神明便託夢給他說:「你誠心可佳,可是太貪心了,做生意的方法也不合理,神明是以「道理」來教人的呀!並不是苦苦哀求,便可以獲得神佑的。」
痴心漢第二天醒來以後,便一改以往慳吝之性,以薄利多銷的原則,廣結人緣,終於財源廣進,痴心漢乃悟,凡是一切的事物,皆有因果關係,成功與失敗的亦是不離開道理的,有時命運不繼,只是一時現象,只要明白其中的因果道理,依理去做,必有成功的日子,向神明需求,不如向自己要求。
 
問:請示恩師,依此則故事所言,好像有很多人都犯了類似的毛病是吧!
 
無名佛:在人世生活,物質環境的爭奪是必然的現象,有物有則,有心有理,物質需求必須合乎理性的順循,才有美好的精神生活,精神上的合理化,才能造就物質生活的協調,神明代表的是精神領域的依託,如果為了滿足物質慾望的原故,求之無形無相的神明,則是不明理,世俗之迷信也就是在含糊不清之下產生的呀!
偈曰:
天真自然明理示,大千萬物憑心識。
迷虔香火煙中惑,反求自己認心頭。
 
問:請示恩師;人類常以自己的觀點,主觀的改變自然和平的現象,是不是太自作聰明了。
 
無名佛:吾說一則故事好了,點竅!點竅!
在莊子中有記載說:南海有帝名脩,北海有帝名忽,中央的帝王名混沌。
有一天脩與忽相邀到了混沌的地方遊玩,混沌十分高興,很誠意的招待他們,而脩與忽兩帝王也為了報答混沌的好意,就商量說:
「每個人皆有眼、耳、鼻、口共為七竅,因此可以視聽、吃喝以及呼吸,可是混沌卻是沒有,我們何不替他鑿開孔穴,以便能跟我們一樣,吃喝玩樂。」於是二帝開始替混沌開竅,每日一竅,到了第七天打開了最後一竅,混沌竟然氣絕而死。
人生無竅才通,有竅則空,毛細孔中皆是竅,理性的善知識,無竅亦可通天地,混沌無竅能通,開竅便死,此何以故,七竅出七情生,七情六慾陣陣襲來,他如何能受得了呢?
天地無為,可以教化眾生,人類做作,卻成情慾奴隸,三才之身淪為大地殘渣,不利天地正理,到時候,上蒼還要大清掃一番的呀!
偈曰:
無形靈竅天地通,有形孔穴偏生風。
法本無法尚自然,造作因果天收殘。
 
問:請示恩師;神明既然是無形無相,那麼是否可以把木偶神像捨掉不用呢?
 
無名佛:神像,取用追念禮拜,對象朝禮,可以令眾生生出信心來,現世眾生利鈍根淺,若不用外相引導內善,總是不宜的,若是因為自己悟覺而教人捨神像而不用,正是敗後進修行,不合乎中道,千萬法門,由淺入深,由漸啟頓,各種教門,只要不棄五倫修行,上蒼一概寬容。
 
問:西方極樂,天堂快活,是宗教的教化法門,是先知先覺的慈悲應化,乃功德造成的勝景,是不是?
 
無名佛:應化是為了教化,天堂地獄本來無物,皆是業報幻境,西方極樂是佛陀功德願力造成的,其用意良苦,希望眾生唸佛感應,早日脫離凡世之苦,以便接引西方世界,修成正果,故極樂勝景並非是為享樂而設,而是為了方便眾生修行,生不退轉之修道心,然後悟證佛果,倒駕慈航,為人天導師,此才是阿彌陀佛的心願。

 
問:請示恩師;極樂應景,會不會消失呢?

 
無名佛:
偈曰:
極樂非享樂,應景大願形。
功德勝福德,久遠不退惰。
願力不退,佛志無限,是西天的修道所,並非天堂的福報場,大凡司職救世之神明,只要志氣不變,清心無慾,則是宇宙同流,當然不受五行所拘,氣數所御,天龍八部樂為佛法護持,修靈修心,並非無因。
 
極樂修行為慈航,大願成舟駕凡愁。
修道為道無我私,並非天堂享福處。
 
本堂濟公禪師 降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並不是說朋友的交往,應該彼此保持一種冷漠的態度,而是人與人際間的交通,須建立在理智的基石上,沒有利害關係存在,也沒有特別的用意,這種道味相投而保有君子風度的交友,才能如水之平靜,不起風波。
現代人交朋友是建立在利益的觀點上,社會上巧言令色、小丑作態的人,已經太多了,以道會友,以文會友,實在是太少,鸞堂道場,是道氣相投之最佳場所,正張開雙方,歡迎各方善修呢!
「夫妻之道,在於相敬如賓」,今天吾提出這句話,乃為了提醒大家,感情的熱烙,靈肉如膠是不長久的,就是大出鋒頭的明星,也掩蓋不住歲月考驗,只有「夫有義,妻有貞」,平常行持須不忘記相親敬愛的禮節,自然可以保有戀愛與初婚之時的新鮮,這種愛才能永恆不變。
現代人戀愛之時是極力奉承,結婚之後為夫者,視妻子為專有財產,又以為:「嫁給我了,我可是你先生喔!」便日久生厭在外面沾花惹草,尤則是女人生了小孩,小孩吵將起來,無暇化粧,便認為家裏養了個「黃臉婆」。這段話也許說得比較露骨,但是世上離婚案件這麼多,總是離不了缺乏「道義的責任觀」。
說到為妻之貞,是千古不變的,愛情是甜蜜的,可是缺少理智的支持,就變成誘人上當的毒藥。婚前失貞,皆是無知的下場,現代的新道德,便是不管女性的失貞與否?結婚之後必須堅貞守正,建立為家庭主婦的聲望,夫君有錯,宛言勸解,如果是相方不和,雙方無法容忍,亦不可斷然輕言離婚,不妨多方探求和合之道,真是為夫不仁,無法挽救,則首先考慮的,應該是小孩子的心理問題,為女性如果能堅拒離婚,含辛茹苦把小孩養大成人,這乃是女德的最高表現了。
偈曰:
好友成冤家,夫妻變仇人。
相敬白頭老,道氣相投好。
 
八卦山釋迦佛祖 降
 
孫立是個商人,生活平安,家道小康,可是精神苦悶,投訴無門,始終無法解除心中的結,有一次經友人的介紹加入基督教,受了洗,本來以為從此心靈上有個依託,沒多久,聽某某相識說:「你信的那個會是虛偽的呀!信的並不是真正的救世基督!」
於是孫立又加入另一團體的基督教堂,有一天無意中遇到友人,友人對他說:「叛教是會受到可怕的報應的!」孫立聽了以後,心情恍惚,坐立不安,某親友便介紹他「求道」去了,經過關訣印三寶授予之後,心情也平定下來,真個能吃能睡,因為地府沒有他的名字,而天堂正等著他去逍遙呢!可是好景不常。某佛教人士對他說:「唉!這種授三寶,秘密集會的是一貫道呀!並非真正佛教!快回頭。」晴天霹靂,又是一場震動,於是孫立加入佛教的誦經會,經法師講佛經,然而事情來了,親友有人送他幾本書,書中倡五教同源之說,內容引證生活中的雜事,深入淺出,看了之後,愛不釋卷,於是循著地址參拜鸞堂,只見各鸞生,莊嚴效鸞,靜聽鸞訓,傳授日常生活以及各教的真理,覺得十分羨慕,就想加入,故歸而求教於某大師,大師說:「末法時期,一貫道橫行,鸞書不可看!不可看!應該燒燬。」
孫立聽罷,大叫一聲:苦也!氣阻痰塞,昏死過去。
吾曰:
宗教無罪主事有錯,門前劃線自牽自扣。
鸞堂公然五教可參,歡迎各教齊論聖章。

 
上蒼何以降鸞,五教不分呢?
理由是很簡單的,五教不分,求乎理性,則執心可除,信教是為什麼呢?是為了放其心、修其性,摒除不良的習性,追尋解脫的道路,現代人卻為了信教的問題,搞得水火不容,昏頭轉向,不辨東西南北了,豈不可笑乎!
鸞堂教人,由自己的心裡面,建立自信心,覺悟出合理的修行原則,心即神,神即心,希望眾修個個能在自身的修持中建立無形而堅固的「教堂」、「佛寺」、「道廟」……成為超脫自如的人。

 
問:請示恩師,若是點玄,授三寶的信者來堂;是否一概歡迎!

 
佛祖言:其實點玄,授三寶是引人入道之法門,其信眾皆是善良之輩,以前報
章雜誌所報導的邪教,有如裸體聚會……等並非真正此教中人,乃藉名行騙也。金剛經所言皆是教人「去執性」、「破四相」,若是能夠破「執先後天之說」,「關印訣之名相」,則其靈性將會有所進益的。
鸞堂既是五教之道堂,故歡迎各門各派各道同來參訪,共登大道,社風之頹,互相體認,團結有志之士,為濁世闢開清流之道。

 
問:請示恩師;為修行而信教的呢?還是自由自在的研究聖理,避免宗教牽制呢?

 
佛祖言:皆可!
信教不為教迷,研究聖理,避免妄解即是。
偈曰:
家中有活佛,專注五倫試。
但看表現為,不重空口鳴。

 
本堂文衡聖王 降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孔子有一天感嘆的說:「我到現在還沒有見到過真正剛強直爽的人。」有人跟他說:「申棖這個人怎麼樣?」
孔子回答:「申棖是脾氣很大的人,又多慾念,怎麼可以叫做剛呢?」
許多人以為脾氣燥,固執不通,對別人的勸罵都不動於衷,不改原本的決定,便是「剛」。
其實這是錯誤,所謂擇善固執,外來的引誘不足以搖動他的志氣,這種為了真理而寧死不屈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剛」呀!
修道人,是直道而行,對於偏好慾望是很淡薄,有人說:「某君是個很正直的人,標準的修養人家,就是喜歡釣魚」,於是某人為了利用他,知道「金錢」「美色」皆不足打動他的心,故用下心思,配合他的興趣,以釣魚之事為餌,他就中計了,卻還不知不覺呢?
「棖也慾,焉得剛」其意義,便是如此。
修道的人,可以有消遣的娛樂,但是不可以為了興趣嗜好,而喪失中道之心,這種人只要被對方抓到了他的愛好,他便也「剛」不起來了,慎思!慎思!
 
問:有不少人在剛踏入社會的時候,是自命清高,對於社會上的種種不良習氣,是很不肖的,但是時間與金錢、人情與世故,冲垮了他的理想,於是逐漸成為「下流」的人了。
 
聖王言:賢徒話中有話?
一個人一旦進入社會的洪爐中,只要立定志向,凡事但求無愧天地良心則能吃能睡,對於人情以及外緣的干擾,保持中和之道,所謂「權變應對之事」,也是需要學習的;一開始就死板板的剛直不屈,不但不智,而且對於紅塵修行是一種障礙,這種人若是受不了崩潰下來,便容易變得灰心、失意,而鬱鬱不得志了。
修道人,對於社會上的種種習氣,雖然認為不好,但是還必須勇敢的走入濁塵之中,然後再由朦朧大霧之中,開闢一條寬敞明亮的道路來,所謂「中流砥柱」的真意,乃此之謂也。若是心胸理智不足,硬要碰硬,想做「中流阻牆」,則易泛濫成災,不可收拾。

 
問:請示恩師;
「以德報怨」是中國人的美德,但是處在這種猜疑、忌諱的社會裏,熱心過度,不如默默耕耘,學生有一次因為幫助人,過於熱心,不但得不到諒解,反而被誤以為有企圖,不懷好意呢!
 
聖王言:太熱心也是不合乎中庸之道,孔子倡「以直報怨」之說,雖是形而下之說,卻很合乎現時的修行。
大凡處世應對,人與人的關係,先是由「以直報怨」而達到「以德報怨」之目標。怎麼才是「以直報怨」呢?就是說別人對我不好,太不禮貌,有了冒犯侮欺的行為,那麼我也不計較,反正學一次乖,以後不再理會便是,用「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方法。
而「以德報怨」呢?乃是「以直報怨」的昇華,就是別人加諸而來的侵犯,不但原諒而且想辦法幫助他除掉不良習氣,有時仇人陷於困苦之中,還以慈悲之心,去救度他,這是菩薩之行,但還是要看對方的反應,權變而為也。
現代的修行人,須有判斷時事的智慧,做一件事情,必須衡量前因後果,不可「因喜愛而報以德,因恨而報以怨」,「行直」是穩當的辦法,「博愛」,則需要理性明智分析了,深思!深思!

 
本堂文衡聖王 降
 
修道人到底有沒有劫數?
平常人把「受苦」、「受難」、「死亡」、「惡報」都稱為劫數,有業報即有劫數,修道人認為劫數,是上蒼眷顧,而對他的考試,故總是戰戰兢兢,不敢有所差錯,此乃道不可須臾離的表現。
修道人也認為劫數是消累世之罪孽,是老天有意藉此機會,使他還債,故忍受痛苦,欣然接受,真是快樂的還債者呀!
凡夫俗子,帶來無明,肉眼觀身,只重今世,稍有災殃便叫苦連天,怨天尤人,還以為「天公沒有眼睛呢!」今天各位善信,既然知道「劫數」的原理,就必須傳福音給迷惑之人,把凡夫俗子引導成修道人,則人生才有意義!生活才會快樂。

 
問:請示恩師;請明示進香的意義?

 
聖王言:進香即是互相朝禮,彼此觀摩,交換雙方辦道以及修道的心得也。
現在人的進香,則是神像隨車,鑼鼓掀天,視神像為神,則是神明與神像不分了,這就是眾生不明白的地方,神明若是還要人來捧著進香,載著朝禮,那麼這位神明也太無能,眾生亦太迷信了。
神明何在?神明無形無相,存在四面八方,滿佈虛空,「正理」在的地方正神存焉,邪行之地召感邪靈,全憑人心用度,並不須要把神像抬來抬去,反而大為不敬,敬神如神在,誠心可感動八方神佛,此乃正信的道理也。
 
八卦山文衡聖王 降
 
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於任何宗教,只要是合情合理,不違背倫常,都是不會反對的,皆全盤吸收,這種現象正是表現出中土文明的泱泱大度,好像外洋人民所贊許的一樣,中國人富有人情味,只要是來客,一律熱誠招待,由於有如此容忍的雅量,故唯吾中土乃有應世之五教同源說法,耶穌、孔子、老子、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聚集一堂,受人供奉禮拜,燒香也好,點頭鞠躬也好,不拘儀式,誠心誠意,一視同仁,此乃中土眾生的雅量。
現在有很多的宗教執事,不明白中國人對宗教的傳統思想,卻執意互相排斥,各自立門戶,對信眾的虔敬,拘束在狹窄的領域裏面,無形中影響信眾,產生自我為是的偏私信仰,宗教之信仰,是為了發揮人性的光輝,使社會和諧美滿,不料於此末法時期,各教派變得又多又雜,信眾亦會為了不同的信仰而彼此不能信任,這便是各執事人員的罪過了。
 
問:請示恩師;五教各有教主,是自封為「教主」的,還是後人尊稱?
 
聖王言:五教本無名相,只是五大潮流分別度世罷了,至於教主名號,是後人尊稱,非是自封,若是執「名相」自封,則是修持不夠的表現。
現在有許多人,設立神壇,相命、卜卦……便自封教主,還四處宣傳、拉生意,賺神明錢,這是很可笑的現象,眾修不可效學也。
 
問:請示恩師;佛教的許多介紹書裏頭,都把道教的神明歸類到天道(六道之一)的範圍內,又把基督上帝,指明為大梵天王,是出自何典故?
 
聖王言:如此說法乃後人臆測,帶有主觀意識,這種不可知解的問題,還是不
要胡亂批評才對!身為人類,做好人道的工作要緊!計較所謂層次高低的問題,反而是太自不量力,對於修道者本身並沒有助益。
天地無私,眾生平等,五教慈悲,來自同源,各教門神明都是菩薩心腸,絕對沒有什麼教的神才是真神,才是至高無上,只是各司神有職級的分別爾。
人意冒犯,才有神格之大小差別,況且人世無明,尚未破除之時,談論虛無深奧之無形靈律,豈非太幼稚、太自大乎?
故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而不語:「怪、力、亂、神」了。
 
問:請示恩師;許多人信神,就認為神明乃是至高無上,好像以前專制時代,老百姓晉見皇帝一樣,伏服其下,不敢親近,如此心境對不對呢?
 
聖王言:神明處在人的心中,心正自然正神臨身,心邪邪神不召自來,正鸞通靈,神降訓文,固然必須遵守,但是遇有不懂的地方,就要親近祂,向祂請教,無時無刻隨著祂的蹤跡,久而久之,你才會領悟「神即心,心即神」的道理,到了某個階段之後,正氣已經充滿你的全身,有如孔子所說:「心從所欲,而不踰矩」。佛陀所言之:「如如不動」的金剛心,這時的你,口出神言正理,身行菩提慈悲佈施,是神明的化身,三業清淨,法身自在也。
唱三業咒之時:「心中諸內境,三萬六千神」,此言所說不就是心中處處神明,而且還有三萬六千數目之多嗎?故何患乎!無處覓神佛,何時不見仙呢!

 
堂司命真君 降
 
談:「貧富之道」
上蒼鑑察人心,明其思,觀其行,並不以貧富而差別判斷,故自古以來,所以為君子者,乃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物質的引誘,絲毫不能移動他的心志。
子貢曾問孔子說:「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就是說:「貧窮的時候不低貶自己的人格,而巴結諂媚富有的人,有財勢的時候,亦不得意忘形,看不起沒錢的人,若是做到這樣的話,總可以了吧!」子貢是孔子的學生當中,最有錢的一個人,他以此問題請教於老師,便是要證明其本人的修持,是否能令孔子稱道,不料孔子卻說:「可以是可以,不過還須要更進一層,無錢的時候,應該安貧樂道,欣樂於窮苦中甘味,有錢的時候,不但能做到不驕傲,還須有謙遜禮貌的美德呀!」
大凡人類一旦有錢了,財源滾滾之時,眼裏面便只有錢,把「情」都忘光了,以前的總總困厄皆拋之腦後,於是乎縱情聲色,慾念泛濫,自以為錢能通鬼神,不知福有時限,財有時窮,氣運一盡,錢財空耗,馬上變得自卑、暴躁、巧言令色、寡廉鮮恥了,故孔子又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真是一針見血,也是現代人重利輕義的寫照。
偈曰:
身中修持藏貧富,錢財乃是身外物。
氣運窮通有定數,莫若修心不動志。
 
問:請示恩師,現在的人做生意,最喜歡借錢週轉,商場如戰場,一時差錯,全盤皆輸,往往連帶拖垮很多人,真是罪過,有關此事,恩師有何開示呢?
 
真君言:貪字作祟以及僥倖的心理,才有借錢做生意的投機之舉,腳踏實地,穩紮穩打才是上策,商場競爭,成敗興衰,有如賭博,貪與僥倖有如鉤餌,現在國際局勢動盪不安,若是心存僥倖,轉眼之間,傾家蕩產,債主上門,有如喪身之犬,倒不如小生意起家,平安過日,忙時努力工作,有閒亦不妨參鸞辦道,行功佈德,渡人渡己。

 
問:請示恩師;有人以為「無為而治」,就是「少作少錯」,便怠於職責,敷衍了事,請開示其真意!

 
聖帝言:無為乃是不做作、不矯枉過正,依自然的原理,合乎中庸之道也。並
不是有如槁木死灰般的不聞不問,死氣沉沉呀!
故「無為而治」的意思,便是為政者,能洞察先機,於事物的流轉中,善觀社會人心的變化,防患未然,疏通病源,則弊害不存,為法無用了。
人類矯飭太多了,私心作祟,把好好的世界,搞成人間苦海,若是人人能去我執私心,互相體諒,大同世界就在眼前,上天無為,下蒼有違,豈天不從人願乎?非也!乃人意造孽,自成氣候也。

 
本堂孚佑帝君 降

顏回「不恥下問」,是至今為人所稱道的美德,處於這個時代的人,卻有很多人,明明一竅不通,或者是本身並不在行,礙於面子,硬是冒充內行,結果弄得自己筋疲力絕,愚蠢得很。
其實人的學習能力有限,許多事情往往不甚了解,只要不懂,隨時請教別人,才是「學問」之道。
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懂就是懂,不懂便承認不懂,求問於人,並不丟臉,若是自以為向他人請教便是恥辱,有損自尊心,則終其一生,還是蠢人一個,這種人是不明白求「知」之道的。所以孔子才說:「因為不懂而承認不懂的人,他才是個真懂的人呀!」
 
問:請示恩師;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其真意指的是什麼呢?
 
帝君言:中國人是講「慎終追遠」的孝道,敬拜先祖是自古至今一脈相承的美德,此句中所講的「鬼」,不是外洋聖經所說的魔鬼,而是祖宗的神靈。
「祭鬼」,即是拜祖先,當時社風,凡是稍有一官半職,便建宗祠,宗祠越大代表子孫越有辦法,故小戶人家為了拍馬屁之故,特別喜歡往權貴的祠堂跑,並且也跟著別人下拜如儀,反而把家中的老祖宗給忘掉了,觀這些人的動機,是為了「巴結權貴」,因而棄本家之孝思,所以孔子才嘆息的說:「這種為了結交權勢而祭拜別人祖宗靈堂的人,實在是詔媚的呀!」
並不是如後世所誤解;拜人家的祖宗,便是拍馬屁。若是如此一說,則中土人氏,全是馬屁精,孔子是姓孔的祖先,並非只有姓孔的才能拜呀!關帝廟是姓關的祖先,然而人人朝拜;孔子不錯,後人誤解,有口難言,吾今日算是幫至聖先師一次忙了。中土文化的一大主流,即是拜拜,不過到了現在,有些變質,拜鬼拜神的意義何在?拜鬼是追念祖德,不忘孝道,拜神乃是敬天順道,並不是現代人燒了香,祭品一擺便一再索求保佑,好像神明欠他幾輩子債,還都還不完呢?
近幾年來寺廟林立,對於改善社會風氣的影響並不大,此何以故?廟堂主事爭名奪利,只看香油錢,功德金,不知道廟堂乃是教人明理向善的修行道場,是負有教育迷淪的責任,有不少的主事,本身學識不夠,又刻意宣染神驗之事,對於拜拜的意義,絲毫不懂,卻不請教善智識,於是自以為權威的定下很多儀式,拿善信的血汗錢,鋪張浪費,熱鬧一陣子,便算是「神恩普被」,這種人則是宗教上的「道障」。
 
本堂孚佑帝君 降
 
談:「孔師」
人生在世數拾載,短短年壽效孔老。
勤奮不倦法天命,心我無識道德昌。
 
孔子出身貧寒,其父親過世的時候,家庭的擔子就歸他一個人獨挑的了,十五歲的時候,開始發憤求學,追求人生的大道理,由生活中來磨鍊自己的心志,體會出紅塵中現實修為的理想,故到了三十歲之時,對於作人處世的道理,已能確定不變,其心中有了主宰,但是有時候還會遇事疑惑不清的地方,故精進不懈,觀察人際間微妙心理關係,如此又過了十年,到四十歲才對火宅眾生的種種因果業緣,有了真正的了解,而發出自性的光芒。孔子由「人世」之是非,經過一番研究之後,覺悟出「天人合一」的偉大思想與所有鬼神化育之事,明白了中庸法天自然的哲學原理,再拾年之領悟,於五十歲之時,得知天、地、人三則關係的巧妙結構,故法天知地,胸中無罣礙,到了六十大壽之時,外緣不動,而且內性圓滿,心平如水,波浪不興,對於外來的辱罵,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必須去幫助他,改正他的習性呢!七十歲的時候,慾望已經被完全的馴服,無論做什麼事情,無形中,皆合乎大道原則,適切適中了。這是孔子自我剖示的修道過程,為了是要後人知道,修行是入世而悟出世道理,不是自命清流,站在高崗上,看世人迷惑的呀!
許多人怕失敗、怕受苦,其實生命過程中的一切打擊,才是上蒼的考驗,自古以來,未有賢德聖人,不經過風雨殘暴,而能得道。
註:此次恩主講的是根據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來引申訓示。
~~編輯組~~
 
問:請示恩主;現代年輕夫婦,不孝父母的很多,但是對於自己的子女卻很關切,是何原故?
 
帝君言:大概知識程度越高,這種問題越是嚴重,工業社會,外出謀生的人很多,無形之中,把舊有的大家庭結構破壞,而新的家庭觀念,卻未能即時補上去,才把孝道弄成一大缺口,生活緊張,父母親的角色愈來愈難扮演,往往無法與年輕子弟的生活方式配合,年輕夫婦的家庭環境,又由於財力與工作的關係,年長的父母變成看家、帶小孩的管家婆,久閒無事,難免「代溝暗掘」,終啟爭端。
現在吾有一方法能解決此事,講來講去,還是談到心理問題:
(一)為人子者,娶婦之後,不可認為夫妻之事,才是自己份內之責任,未有雙親,何來嬌妻。
就是道義上的對父母感恩是應該,若是說孝道太古老了,不想談它,可以!但是人是感情的動物,何不看看你們夫妻如何為小孩病痛、教育… … 種種操心,由自己小孩的身上,可以追尋父母對我的用心,不是嗎?
(二)夫妻相好,若無「道義」的維繫,往往動輒離婚。故人是不能缺乏「道義」觀念的,父母養兒,含辛茹苦,再是困難,並不棄兒,你有今世,即是證明。
(三)現在是時代遽變之時期,二代溝通,難免有不順暢之處,身為人子應該體念父母心情,不可小事僨事,造成隔陌。
(四)身為媳婦,負有教育夫家「小祖宗」的責任,自然不可觸犯長上,怨恨雙親,若是父母有不是之處,微言諫阻,不聽則止,不可耳語夫君,興風作浪,反而壞事,小輩效學,因果有報,自取惡果,可不慎乎?忍下一口氣,可保百年身也。
現代人講「代溝」,豈有代溝乎?其實並沒有真正的「暗溝」,只要雙方靜下心來,明白事情源起,解開心中的結,則「溝」不成為「溝」,乃是孝思與親情的交流爾。
故孟武伯問孝。孔子也只有說:「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句話罷了,眾修可要仔細想想呀!
 
本堂文衡聖王 降
 
曾聽到堂內有人問:「你們天真堂,堂規為什麼只有三條呢?」今日吾特地來解釋堂規的意義。
堂規的第一條:「內堂不得喧嘩,參拜依三跪九叩之大禮。」
不喧嘩才能靜下心來參鸞,而正鸞也因為外緣不亂,可以虛靜通神,各鸞生之正氣才會凝聚成一股力量,無形中震憾人心,使得道場莊嚴肅穆;其三跪九叩的道理,便是以禮節引道,使各信眾生出恭敬之心。
又第二條:「身為效鸞生,應知以身作則,以文質化眾。」
什麼才稱為「效鸞生」呢?效鸞即是為鸞堂的弘法而效勞之謂,加個「生」字,便是以「身」皈依鸞堂,拜諸恩主為師,聽恩主之訓,代天宣化的人,所以效鸞生乃負有修心、佈道,以及為堂效勞的責任,又由於鸞堂不尚神通,只求心通、理通,故恩主降文教人明理,以鸞堂為教堂,不但自悟自修,各鸞生還須向外普化,故曰:「以身作則,以文質化眾。」
第三條:「本尊等五恩主,以正理化眾,除非特殊發願,一概不收金錢」。
其意義乃標明本堂五恩主之教導眾生,是用「道理」教化鸞生,不是用所謂「乩童靈動」之事,來吸引信眾,又鑑於社會上用神明做幌子,騙錢的例子很多,故不許因辦鸞之故,收香油錢,拒絕一切混朦信眾的種種收款,本堂辦有出書普化的旨意,若是信眾發心助印善書或是贊助法會以及堂中雜支,須經會計生,開收據、列明帳簿之內,定期報告收支情形,分毫不得有誤,又於新書出刊之時,列贊助人之姓名造冊,焚疏由堂主帶領眾信秉告上蒼,表明天鑑人事,不得違背也。
恩主辦鸞,首重眾鸞修心,不以財利為入門之階,修心即是最大的奉獻,用「心」來布施甚於財布施之功德,所以鸞堂效勞貧富不分,一視同仁,共參大道。前次辦法會之時,奉南天之指示不向外募款,由有心人士共襄聖會,為了是要破除現時辦「法會」的陋習―「以此賺錢」。許多的寺廟,常常為了增加產業,便假借種種名相,吸收善款,待錢一多,就生出內幕動亂,令善信大眾,十分不安,這種作風也許能建大廟壯聲勢,可是追究修行的內涵,則是可憐而貧乏的,是辦道者的恥辱!故本堂之「特殊」意義於此焉。
孔子說:「道之以德,齊之於禮,有恥且格」。
吾以白話說明之:「孔子教人是用道德來做教導的根本,激發人人心中潛在的良知,又教人禮節,由彬彬有禮的態度中,培養自律自重的精神,那麼他若是做錯事情,自然不必等到法律的制裁,自己就很難過,覺得羞恥,趕快改正過來。」
鸞堂不用戒律的原因,便是在此,恩主尊重參鸞生的人格,以正理訓示,使得人人漸悟做人的道理,其心目中便產生先天帶來的「良知」,這種「良知」,即是無形的戒律!
偈曰:
天真堂規三條為,靜定禮節安心賊。
良知戒律無形在,更勝有形律法嚴。

本堂文衡聖王 降
 
好言多語賺人前,前倨後恭看眼瞼。
人焉瘦哉觀其行,時者稱賢防小人。
 
問:請示恩師;現代人會吹牛皮、說大話的,越來越多,其對於事理的推論,還真能說服別人,若是遇到這種人如何相處呢?
 
聖王言:這種人便是孔子所說的「巧言」,而看人臉色財勢說好話的,即是「令色」,在春秋戰國時代,社會上充滿了各種「說客」、「政客」、「偽仁義者」,孔子慧眼觀心,知道這些人都是不可親近效法,故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以現代的語氣來解釋,就是「會說話」、「鑽石嘴」可以自圓其說,把黑的描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若是講仁義忠孝之事,他也是一套大道理,若是加上十足色相,動態表現,便很容易讓人感動而不自知了。
所以孔子提醒我們,這種人是「鮮矣仁」的,應該避之為妙,然而在積極上更須堅定本身的中心思想,勿因外緣而動志,不要因為被捧一番,便自我陶醉,失去立場,失意之時不變氣節,不可效學「巧」「令」之功夫,作失節的行為。

 
問:古時候的文人,皆好清談,尤其是宋朝以來,清談之風氣頗為流行,於是儒士日見酸臭而國勢積弱,終爆發「五四運動」,把孔老夫子也拉下水來、則是古聖先賢,未曾料到的局面,請恩師開示現代讀書求學問的態度?

 
聖王言:求學問,是由「學習」與「下問」的情況下得來的,也就是要從人生的經驗中體會出書中的意義,並不是死讀書、做文章,應付考試而已,孔子曾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認為於「學文」之前,首重充實本身的修養―「孝」、「弟」、「信」、「愛」、「親」。由衣食起居人際的交往,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故有學問的人,不在於他的所學知識,而是根本於他的修持。
現代人讀書求學,並不重視道德文化之研究,卻拿所學的專門知識,為「功利」的基礎,學歷愈高,性情愈怪,中國文化的精神,常常漸趨淡薄,外國的理論成為改造中土的根據,竟不知中國五千年來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寶藏。

 
問:請示恩師,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與「無友不如己者」,此兩句頗有語病,煩恩師明示?

 
聖王言:「君子不重則不威」,並不有些人所解釋的;以為君子必須擺出一副老成持重之態,成為所謂之老學究,酸腐儒的樣子,而是說每一個讀書的人,都要自尊、自重,以現代人來比方,則是讀書人,不可只是昧心崇洋,認為外國的東西,件件皆好,而把中國的文化踢到一邊去,不少的年青學子好學不倦,學的是什麼?英文數理也;那麼何不多讀國文、史地呢?哈!考試應付則可,反正是甲、丙組聯考亦不考此呀!為考試而讀書,為時尚而學習,而無形中喪失了中土文化的根本,無怪乎!社會風氣受歐美侵襲,漸漸變得洋裏洋氣了,這種讀書人既然缺乏「本身所出」的文化修養,則是不自重、不自尊,何以能令外人視為「威嚴」,而受到敬佩呢?此就是「君子不重則不威」的本意。
「無友不如己者」;並不是說,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若是如此說來,豈非太自大、太傲慢,如果必須如此解釋的話;則孔子的朋友是誰?老子的友人又是何人?釋迦牟尼佛祖的知己何在?難道因為「如己」的人太少了,祂們只有鬱鬱寡歡了,是吧?君子是「不恥下問」的人,其處事則是「謙虛為懷」,並非自高、自大,自古以來的悟解,令中土產生許許多多的腐儒文人,現在吾大言不慚的說明其真正意義;「無友」,是「沒有任何朋友」與「不如己」連貫,就是;「你所結交的朋友,個個都有長處,不要認為別人都比不上你自己呀!」,孔子也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人都有好的一面,惡人亦有長處,多觀察別人以及學習朋友的長處,作為本身的借鏡,則人人樂於親近,達到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境界豈不很好?

 
問:請示恩師;有很多的人,對別人毛病特別清楚,對於本身的錯處,卻不曉得改正,就是知道「不對」,還是死不認錯!

 
聖王言:中國人「死不認錯」的原因,往往就是「死要面子」的關係,聖人早
知此弊端,很難突破,故說:「知恥近乎勇」,鼓勵後人拿起勇氣,打破虛偽面皮難關,好好自我反省。
現在有很多人,地位崇高的原因,便是因為「有錢」的原故,越是高高在上,越重視面子,自己有錯,就馬上找出很多的理由搪塞一番,到了後來,反而越覺得本人不但無錯,並且理直氣壯了,這種自認自對的方法,是心中的大敵。
「錯則毋憚改」馬上認錯,不但不會造成眾人對你的誤解,反而對你敬重有加,欽佩不已呢?

西天無名佛 降
 
如何才是修道人?
忠孝為根五常延,慈悲為懷菩薩行。
如何才是真道行?
和氣沉著三毒消,莫言神通陰功潛。
如何才覓真道場?
自家堂上雙親敬,虔效五倫佛陀靈。
心臟大廟人不見,胸中明珠金光顯。
如何可知天機意?
東木移轉金器鳴,道消邪長氣數明。
三三星移斗牛應,太歲人間三七平。
 
西天無名佛 降
 
佛陀慈悲化慈航,母后淚垂嘆迷罔。
兒家有路難追悔,啟迷聖言振明魁。
 
鸞門示相,於今日應時興盛,諸天仙佛,不分門戶,五教教主共佈鸞音,為了是圓滿不同之派別爭執,訂下修道人修行準則,只要是能夠合乎倫理,倡「忠」「孝」之說者,皆是同修,先天道也好,後天道也好,不妨視同道友,相互切琢,則道行必大有進益焉。
 
己未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降跋於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中華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出版
啟迷聖言第五輯
著作者:彰化八卦山天真堂扶鸞著作
發行者:彰化八卦山天真堂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