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 |
作者 王塗發 | |
2012-08-26 | |
【編按】本文摘自作者於8月19日在台灣教授協會主辦「如何扭轉台灣經濟頹勢」座談會的論文《台灣經濟能否扭轉?》。
2000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實起因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經濟發展會議」(簡稱經發會),幾乎是全盤接受蕭萬長先生與幾位紅頂商人的意見,決定對中國採取「積極開放」政策,大幅度開放對中國投資。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的金額乃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 26.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9.7億美元,2008年再提高到106.9億美元。自2001年至2008年,累計核准金額為584.6億美元,平均每年73.1億美元,是前十年平均的4.3倍。 自1991年至2008年,投審會累計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達755.6億美元,占該期間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總額1,322.5億美元的 57%,高居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的首位。尤其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投資的比重更是大幅提高。在2008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為151.58億美元,其中以對中國投資106.91億美元為最多,占70.5%;若加上香港3.37億及英屬加勒比海群島16.86億,則投資金額高達127.15億美元,占總對外投資的83.9%。同時,台商對中國投資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8%,一路飆升到2007年的2.61%,2008 年的2.73%;若加計香港、英屬加勒比海群島、不必核准及未經核准的部分,比重可能不下於5%。 因為「積極開放」導致產業大量西進,排擠國內投資,在2001年國內投資率由前一年的25.33%大幅降低為19.46%,2002年再降至18.9%,國內投資成長率自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負成長,造成產業空洞化。再加上2001年剛好碰上美國網路科技泡沫化,美國矽谷哀鴻遍野,台灣最大的出口產業電子資訊業受創慘重,也波及整體製造業,導致當年台灣經濟負成長(-1.65%),創下台灣經濟首度負成長的紀錄。 然而,中國國民黨對於如此對中國「積極開放」的經濟政策還是不滿意。因此,馬政府一上台就決定要對中國「全面開放」,且要與中國簽署 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於2010年6月中完成簽署,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完全是為了要建構「一中市場」,與中國經濟整合,要仰賴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認為,經濟依賴中國不是壞事,如果中國不讓我們依賴才是問題。 由於中國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市場規模又遠大於台灣,故ECFA的簽署自然會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使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失。依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高達101.87%,2011年再度改寫紀錄,達 131億美元。另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2010年上市櫃公司匯往中國資金高達1,750億元,打破歷年紀錄。這些都足以印證ECFA已造成另一波產業西進潮。投審會資料也顯示,2010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20.56%,顯示ECFA不僅未能使外資增加,反而有減少之勢。上述這些數據,完全刺破馬政府宣稱簽署ECFA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及外資來台投資的謊言!結果,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經濟負成長的紀錄,而自2008 年第三季至2012年第二季,四年間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則只有2.7%,不是沒有道理的。 ECFA實已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經濟發展幾乎完全依賴中國。這是一個非常墮落的經濟發展政策,只求讓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殺價競爭,而怠於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價值。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所言,到中國投資設廠若以低工資為競爭優勢,是一種迷思。然而,遺憾的是,馬政府與中國簽署 ECFA,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不就是想利用中國的低工資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對比台灣與南韓自2000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成就,更加凸顯此一發展策略的無比墮落。南韓是採取「投資國內,壯大自己,提升價值,建立品牌,佈局全球」的發展策略;台灣則是「投資中國,壯大他人,降低成本,從事代工,搶進中國」。南韓的國內投資率,在2000至2008年間平均為 29%;台灣僅20.2%。同期間,對中國實際投資占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南韓平均為0.53%,遠低於台灣的1.78%;在2008年南韓僅0.35%,而台灣則高達2.73%。南韓企業非常著重研發、提升產品價值、建立自我品牌,例如三星電子公司有員工逾16萬人,其中1/3是研發人才,每年投資的研發費用高達7兆韓元(約合新台幣1,900億元),在美國申請的專利數目僅次於IBM,比微軟與英特爾還多(依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梁瓊如教授的報告);這些都是台灣企業所望塵莫及的。梁瓊如教授還指出,2009年第三季,三星的獲利總和是九家日本電子大廠包含索尼(Sony)、東芝、三洋加起來的兩倍。另根據韓國聯合通訊社(Yonhap)報導,依8 月10日收盤價為準,南韓6個主要出口行業的大企業市值超越了日本同行企業,這6個行業別為半導體、顯示器、煉油、建設、鋼鐵與造船。在半導體業中,南韓龍頭企業三星電子的市價總值為198.559兆韓元(約合1,757.61億美元),大幅超出日本半導體龍頭企業東芝的16.591兆韓元(約合 146.86億美元)11倍。 在2000年,南韓平均每人GDP11,349美元,僅為台灣平均每人GDP14,704美元的77%。但由於兩國採取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南韓「提升價值與全球化」與台灣「降低成本與中國化」),南韓努力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而台灣則仰賴中國「降低成本」,減緩產業升級,到了 2004年,南韓平均每人GDP提高到15,038美元,已超越台灣的15,012美元;到2007年更提高到21,761美元,把台灣的17,154美元遠遠拋諸於後。之後因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南韓於2008與2009年跌落20,000美元以下,但到2010年就回升至20,751美元,2011年更創高峰達22,784美元;而台灣亦隨著起伏,直到2011年才突破20,000美元大關,達20,122美元。如以人均國民所得(GNI)來比較,南韓從2006年的19,691美元升至2007年突破2萬美元的21,632美元,之後因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盪漾,分別在2008、2009年降回 19,161美元、17,041美元,至2010年又再回升到20,562美元,2011年更創下22,489美元的歷史顛峰;台灣在2006年為 14,724美元,2007與2008年分別為15,192與15,194美元,2009年降為14,255美元,2010與2011年才回升到 16,471與17,590美元,一直都遠落後於南韓。 附帶的效果是:南韓的失業率由2000年4.4%降到2008年3.2%,2009、2010與2011年分別為3.7%、3.7%與 3.4%;而台灣則由3.0%上升到4.14%,2009、2010與2011年更飆高到5.85%、5.2%與4.4%。 目前南韓已分別與歐盟、東協、美國(幾乎是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等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在主要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以落實其「全球化」策略。反觀台灣的馬政府則僅急於與中國簽署ECFA,獨賴「中國化」一味藥方,而完全鎖入「一中市場」。台灣的DRAM產業與兩兆雙星的面板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幾乎被韓國打趴,不是沒有原因的。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 |
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墮落政策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