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520歷史上的今天是台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衝突的社會運動---史稱520農運



520,歷史上的今天是台灣解嚴後,首次爆發激烈衝突的社會運動,史稱520農運。

但,在此無意對於520農運的細節有所陳述,只是突然想起一篇文章:〈我的野百合—一個1990年三月學運參與者的自我批評〉,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1515

做為一個運動參與者,其文章對於運動的自我省思與提醒,至今看來,依然相當值得細細品嘗。⋯⋯

節錄如下:

我們經歷的挫折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例子是1988年的520農運。

這場悲劇當時為幾個月來聲勢愈來愈浩大的農民抗議劃下句點,現在一些人的回憶中竟然成為農運的最高潮!

在520之前的三次大型農民抗議動員中,幹部群以非新潮流派系的民進黨地方黨工為主,南北各校的學運社團也熱情地加入協助文宣工作。

在當時模糊的共識中,農運的目標是為美國壓迫下的台灣農業尋求一條生路,而它最大的意義在於讓向來保守退縮的農民們逐漸敢於為自己的利益挺身上街頭,對抗剝削了農民40年的親美國民黨政權。

所以,在組織上農運尋求最廣泛的聯盟、在行動上尋求在激烈抗議的同時平安順利地把農民帶上台北街頭再帶回來、在適應群眾的認識與自覺水準的前提下往前進,以讓愈來愈多農民不懼戰鬥。

然而,在新潮流強烈主導下的520衝突打破了這個共識。

最終在警察暴力下成為一個震動視聽的鉅案、把被捕被關的一些政治人物拱成了明星;卻讓各地正在進行的農民基層動員工作難以為續。

不管主導520的那些人主觀是怎麼想的,客觀的效果是:不斷激化的、以群眾為火牛陣的運動路線犧牲了群眾自主的運動能量、造就了少數政治明星。

它是我們後來在1990年代稱做「民粹主義」的菁英運動,而不是真正能夠容許受壓迫者自身力量壯大的民主運動。

它最終成就的是群眾的代理人,而不是群眾自己。
 
 轉自facebook: 

沒有留言: